肝硬化的评估包括病史采集(关注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既往病史)、临床表现评估(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肝功能、病毒学、自身抗体检查)、影像学检查(B超特征及与脂肪肝、肝血管瘤、肝癌鉴别)、特殊人群考虑(儿童、老年人)及进一步检查(CT、MRI、肝穿刺活检)。
一、病史采集
年龄与性别:不同年龄段和性别肝硬化的病因有所差异,如乙肝肝硬化在中青年男性中相对多见,自身免疫性肝硬化在女性中更易发生。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饮酒者需考虑酒精性肝硬化;有长期接触肝毒性物质(如工业毒物、某些药物等)史者要考虑中毒性肝硬化;有病毒性肝炎接触史、输血史等可能与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硬化有关。
既往病史:既往有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病史者,发生肝硬化的风险增加;有胆道疾病、心力衰竭等病史也可能导致肝硬化。
二、临床表现评估
症状:早期肝硬化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有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表现;晚期肝硬化可出现肝功能减退(如黄疸、腹水、凝血功能障碍等)和门静脉高压(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脾大、脾功能亢进等)相关症状。
体征:可发现肝掌、蜘蛛痣、黄疸、腹壁静脉曲张、脾大等体征。
三、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倒置;血清胆红素升高,反映肝细胞损害及胆红素代谢障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提示肝脏合成功能减退。
病毒学检查:对于怀疑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硬化的患者,检测乙肝五项、丙肝抗体等,以明确是否存在病毒感染及感染类型。如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提示乙肝病毒感染,丙肝抗体阳性提示丙肝病毒感染。
自身抗体检查: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肝硬化患者可检测到自身抗体,如自身免疫性肝炎相关的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相关的抗线粒体抗体等。
四、影像学检查-B超表现及鉴别
B超特征
肝脏大小和形态:早期肝硬化肝脏大小可正常或轻度增大,晚期肝脏缩小,包膜不光滑,呈锯齿状或波浪状。
实质回声:肝实质回声增粗、增强,分布不均匀。
门静脉系统:门静脉内径增宽(>13mm),脾静脉增宽,脾大(脾厚>40mm或脾长>120mm),可发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门静脉高压的超声表现。
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脂肪肝:脂肪肝患者B超表现为肝脏回声增强,前场回声强,后场回声衰减,肝内血管显示不清,但门静脉内径一般正常,而肝硬化有其特有的肝脏形态、包膜及门静脉系统改变等特征可资鉴别。
肝血管瘤:肝血管瘤在B超下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的高回声结节,周边有声晕,内部呈筛网状,与肝硬化的回声及形态改变不同。
肝癌:肝癌患者B超可发现肝内占位性病变,与肝硬化的弥漫性回声改变等不同,但有时肝硬化基础上可发生肝癌,需结合甲胎蛋白等其他检查进一步鉴别。
五、特殊人群考虑
儿童:儿童肝硬化相对少见,多与先天性胆道畸形、遗传代谢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等)、病毒性肝炎(如乙肝母婴传播导致)等有关。B超检查时需注意儿童的配合度,检查操作要轻柔,同时结合儿童的病史、生长发育情况等综合判断。
老年人:老年人肝硬化病因可能与酒精、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关。B超检查时要关注老年人的基础健康状况,如是否合并心血管疾病等,肝硬化的B超表现可能与年轻人有一定差异,需更细致地分析肝脏大小、回声及门静脉系统情况等。
六、进一步检查
当B超怀疑肝硬化但诊断不明确时,可考虑进行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进一步观察肝脏的形态、结构及血流情况等,有助于更准确地鉴别诊断。
肝穿刺活检是诊断肝硬化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如B超引导下肝穿刺活检,可明确肝脏组织学改变,对于不典型病例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