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视的发生受遗传因素、眼球发育异常、用眼习惯与生活方式及其他因素影响。遗传因素使有家族史者易患远视;儿童眼球发育未成熟及眼部疾病会致眼球发育异常引发远视;近距离用眼过度、户外活动不足的用眼习惯与生活方式不利于眼球发育;全身健康状况不佳也可能影响眼球屈光状态致远视。
眼球发育异常
儿童眼球尚未发育成熟:婴幼儿时期眼球较小,眼轴较短,通常会处于生理性远视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球逐渐发育,眼轴会慢慢变长,远视度数也会逐渐降低,直至达到正视状态。但如果在眼球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比如眼球发育迟缓,眼轴增长不足,就会导致远视度数高于正常范围。一般来说,新生儿的眼轴长度较短,约为16-17mm,而正常成年人的眼轴长度约为23-24mm,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眼轴需要逐步增长来完成正视化过程。如果眼轴增长速度不符合正常规律,就可能引发远视问题。对于儿童群体,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由于眼球仍在不断发育中,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视力表现,如是否存在视物模糊、容易疲劳等情况,及时发现眼球发育异常导致的远视问题。
眼部疾病影响眼球结构:某些眼部疾病也可能影响眼球的正常结构和发育,进而导致远视。例如先天性白内障,晶状体混浊会改变眼球的屈光状态,影响光线的正常聚焦,从而引发远视。还有先天性青光眼等疾病,可能会对眼球的形态和结构产生破坏,影响眼轴的正常生长和眼球的屈光能力,导致远视的发生。对于患有这类眼部疾病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同时密切关注视力变化,因为眼部疾病引起的远视可能会对视觉发育产生长期影响,尤其是儿童患者,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视觉功能发展。
用眼习惯与生活方式
近距离用眼过度:现代社会中,儿童和青少年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的情况较为常见,如长时间看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以及长时间阅读、写作业等。这种过度的近距离用眼会使眼睛的调节肌肉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导致眼肌痉挛,进而影响眼球的正常发育。长期的近距离用眼还可能使眼轴被迫拉长,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导致近视,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间接影响远视的发生发展。例如,一些青少年由于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眼球发育受到影响,原本应该逐步降低的远视度数没有正常降低,从而维持在较高的远视水平。对于青少年群体,要注意合理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每用眼30-40分钟左右,就应该休息10-15分钟,向远处眺望,放松眼部肌肉,促进眼球的正常发育。
户外活动不足:缺乏足够的户外活动也与远视的发生有关。研究表明,充足的户外活动能够让眼睛接触更多的自然光线,有助于促进视网膜分泌多巴胺,而多巴胺可以抑制眼轴的过度增长。如果儿童长期处于室内,户外活动时间较少,就可能增加远视的发生风险。因为自然光线对眼球的发育有着积极的影响,缺乏自然光的刺激可能会干扰眼球的正常屈光发育过程。所以,鼓励儿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保证一定时长的户外暴露,对于预防远视等眼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建议儿童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让眼睛充分接触自然光线,促进眼球健康发育。
其他因素
全身健康状况:一些全身疾病也可能对眼球的屈光状态产生影响,从而导致远视。例如,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影响眼部的代谢和血管状态,进而影响眼球的屈光系统。此外,某些营养不良的情况,如缺乏维生素A等营养素,也可能影响眼部组织的正常发育,增加远视的发生几率。对于患有全身疾病的人群,需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维持身体健康,同时关注眼部的健康状况,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远视问题。特别是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定期进行眼底检查等眼部相关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眼部并发症,包括远视相关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