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包括药物、手术、介入等方式,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口服避孕药等;手术分保守性、半根治性、根治性;介入有子宫动脉栓塞术;还需综合治疗与随访,有生育要求者积极备孕,无生育要求者定期随访,调整生活方式,特殊人群根据情况选择合适治疗并注意相关问题。
一、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适用于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来缓解疼痛,常用药物如布洛芬等,可有效减轻经期疼痛等症状,有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其能显著降低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2.口服避孕药:通过抑制排卵,使子宫内膜萎缩,从而减少异位内膜的生长,常用的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可调节月经周期,减轻痛经等症状,多项研究显示其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的疼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3.孕激素:如甲地孕酮等,可使异位内膜蜕膜化和萎缩,常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能改善患者的症状,但可能会有体重增加等副作用。
4.孕三烯酮:具有抗孕激素、抗雌激素和抗性腺效应,可使异位内膜退化、吸收,对缓解疼痛等症状有一定效果,但可能会引起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用药期间需监测肝功能。
5.GnRH-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通过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导致卵巢激素水平明显下降,出现暂时性绝经,从而使异位内膜萎缩,常用药物如亮丙瑞林等,可显著改善疼痛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骨质丢失等问题,对于有骨质疏松风险的患者需谨慎使用,可同时补充钙剂等。
二、手术治疗
1.保守性手术
腹腔镜手术:是目前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手术方式,适用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明确诊断并去除异位病灶,恢复盆腔解剖结构,多项研究表明腹腔镜手术能提高患者的生育几率,且创伤小,恢复快。
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切净或破坏异位内膜病灶,但保留子宫、一侧或双侧卵巢,主要适用于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术后复发率相对较高,约10%-40%,术后需尽早怀孕。
2.半根治性手术:切除子宫及双侧附件,适用于无生育要求、症状较重的近绝经期患者,可有效缓解疼痛等症状,但会导致患者提前绝经,出现更年期症状等。
3.根治性手术:切除子宫、双侧附件及盆腔内所有异位内膜病灶,适用于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症状严重且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术后患者雌激素水平极低,需补充雌激素等进行激素替代治疗。
三、介入治疗
1.子宫动脉栓塞术:通过栓塞子宫动脉,使异位内膜缺血坏死,从而缓解症状,适用于有痛经等症状且不想切除子宫的患者,但可能会影响卵巢功能,导致卵巢早衰等风险,需谨慎选择。
四、综合治疗与随访
1.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在治疗后需积极备孕,因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怀孕后,异位内膜病灶会受到抑制,病情可能会缓解,同时备孕过程中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等监测病情。
2.对于无生育要求的患者:在治疗后也需定期随访,一般每3-6个月复查一次,观察病情有无复发等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生活方式调整:患者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这些都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对病情的控制有一定帮助。
4.特殊人群考虑
年轻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更倾向于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或药物治疗,以尽量保留其生育潜力,同时要关注药物治疗可能对其未来生育的影响以及手术对生育的潜在改善作用。
近绝经期患者:对于症状严重的近绝经期患者,根治性手术可能是合适的选择,但要充分评估手术对其生活质量和激素水平的影响,给予相应的激素替代治疗等支持。
有骨质疏松风险的患者:使用GnRH-a治疗的患者需注意骨质丢失问题,在治疗期间应监测骨密度等指标,必要时采取预防骨质疏松的措施,如补充钙剂、维生素D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