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胰岛素血症是血液中胰岛素水平异常升高的病理状态,病因有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与饮食、运动有关,病理性包括胰岛β细胞病变和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临床表现有低血糖相关表现及可能导致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相关;诊断通过血糖、胰岛素测定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针对病因和对症治疗,胰岛β细胞瘤需手术切除,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针对基础病治疗,低血糖时及时纠正。
1.病因
生理性因素:
饮食因素:进食后,尤其是摄入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后,血糖升高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如果这种反应过度,就可能导致短时间内高胰岛素血症。例如,长期高糖饮食的人群,可能会出现胰岛β细胞长期处于活跃状态,出现相对的高胰岛素血症倾向。
运动因素:剧烈运动后,身体对能量的需求增加,血糖消耗加快,机体也会通过调节胰岛素分泌来维持血糖平衡,但部分人可能会出现胰岛素分泌一时性增多。
病理性因素:
胰岛β细胞病变:胰岛β细胞瘤是导致高胰岛素血症较常见的病因。胰岛β细胞瘤会自主分泌大量胰岛素,不受正常血糖调节机制的严格控制,从而使血液中胰岛素水平异常升高。例如,儿童和青少年也可能发生胰岛β细胞瘤,导致高胰岛素血症,进而出现低血糖等一系列症状。
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如2型糖尿病早期,机体存在胰岛素抵抗,即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为了维持正常血糖水平,胰岛β细胞会代偿性分泌更多胰岛素,从而出现高胰岛素血症。这种情况在肥胖人群中较为常见,肥胖者由于脂肪细胞分泌的脂肪因子等影响胰岛素信号传导,导致胰岛素抵抗,进而引发高胰岛素血症。
2.临床表现
低血糖相关表现:高胰岛素血症最常见的后果是低血糖。轻度低血糖时,患者可能出现心慌、手抖、出汗、饥饿感等症状;严重低血糖时,可能出现意识障碍、抽搐、昏迷等。儿童如果发生高胰岛素血症导致的低血糖,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出现智力、运动发育迟缓等问题。例如,婴幼儿时期反复发生低血糖,可能会对大脑的正常发育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其他表现:长期高胰岛素血症还可能导致肥胖,因为胰岛素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长期高胰岛素水平会使脂肪堆积。此外,还可能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相关,高胰岛素血症可能通过促进炎症反应、影响血管内皮功能等机制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诊断方法
血糖检测:测定空腹及发作时的血糖水平,高胰岛素血症患者常伴有低血糖,空腹血糖可能低于正常范围(成人空腹血糖正常范围3.9-6.1mmol/L)。
胰岛素测定:测定空腹胰岛素水平,高胰岛素血症患者空腹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参考值(一般成人空腹胰岛素正常范围5-20mU/L),同时可测定胰岛素释放试验,了解胰岛素分泌的动态变化。例如,口服葡萄糖后,正常情况下胰岛素分泌会有相应的升高反应,但高胰岛素血症患者胰岛素分泌可能呈现过度升高且高峰延迟等情况。
影像学检查:对于怀疑胰岛β细胞瘤的患者,可进行腹部超声、CT或MRI等检查,以发现胰岛β细胞瘤的位置和大小。
4.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胰岛β细胞瘤引起的高胰岛素血症,通常需要手术切除肿瘤。对于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导致的高胰岛素血症,主要是针对基础疾病进行治疗,如对于2型糖尿病前期或早期患者,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来改善胰岛素抵抗,必要时可使用药物治疗,但需谨慎选择药物,避免对儿童等特殊人群造成不良影响。
对症治疗:当出现低血糖症状时,需要及时纠正低血糖,轻者可口服糖水、含糖饮料,或进食糖果、饼干等;重者需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对于儿童患者,纠正低血糖时要特别注意速度和剂量,避免过快纠正导致血糖波动过大对神经系统造成进一步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