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炎分为细菌性和病毒性,病因分别与细菌感染及病毒潜伏激活等有关,临床表现上细菌性起病急症状重,病毒性有复发等特点,治疗分别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预后方面细菌性延误可致严重并发症,病毒性单纯疱疹易复发影响视力。
一、病因方面
细菌性角膜炎: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通常是由于眼部受到外伤(如角膜异物、角膜擦伤等)、长期佩戴隐形眼镜、眼部慢性疾病(如干眼症、泪囊炎等)等因素,使得细菌容易侵入角膜导致感染。例如,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往往发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多与角膜接触了被铜绿假单胞菌污染的水源等有关。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但长期佩戴隐形眼镜的人群相对更易患病,有眼部外伤史或眼部慢性疾病史的人群也是高危人群。
病毒性角膜炎:由病毒感染所致,常见的病毒有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多为原发感染后病毒潜伏在体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发热、感冒、过度疲劳、情绪波动等),病毒被激活而发病。带状疱疹病毒则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潜伏后再激活引起,常发生于有带状疱疹病史的患者,病毒沿神经侵犯角膜。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尤其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时更易发病,女性在经期等免疫力相对降低时可能更易受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有带状疱疹病史的人群是病毒性角膜炎的高危人群。
二、临床表现方面
细菌性角膜炎:起病较急,患者常出现眼部剧烈疼痛、畏光、流泪、眼睑痉挛等刺激症状,视力可不同程度下降。眼部检查可见角膜出现浸润灶,初期可为灰白色或黄白色的混浊病灶,边界不清,随着病情进展,病灶可迅速扩大,形成溃疡,溃疡表面有脓性分泌物附着。病情严重时可出现角膜穿孔等并发症。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表现相似,但儿童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可能需要更细致的观察来发现眼部异常表现。
病毒性角膜炎:起病相对可急可缓,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常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初次感染时症状相对较重,复发时症状相对较轻。患者主要症状也是眼部疼痛、畏光、流泪等,但一般较细菌性角膜炎相对轻一些。角膜病灶表现多样,可呈树枝状、地图状等形态,树枝状角膜炎初起时角膜上皮出现针尖大小的灰白色小泡,排列成串,随后融合成树枝状的溃疡,荧光素染色呈阳性。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常伴有眼部皮肤的疱疹,角膜病变多在疱疹出现后发生,角膜病灶形态多样。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儿童在病毒感染时由于自身免疫等因素,病情可能有其特点,女性在激素水平变化等影响下,病毒性角膜炎的复发等情况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
三、治疗方面
细菌性角膜炎:主要是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根据病原菌的不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如对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选用妥布霉素等抗生素。治疗原则是早期、足量、足疗程用药。
病毒性角膜炎:常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如阿昔洛韦等。同时需要注意增强机体免疫力,对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还需防止复发。
四、预后方面
细菌性角膜炎:如果能早期诊断并及时规范治疗,多数患者可以治愈,但如果病情延误,可能导致角膜溃疡穿孔、眼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预后较差,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不同年龄患者预后有所差异,儿童由于角膜的再生能力等因素,及时治疗后可能恢复相对较好,但如果病情重也可能影响更大。
病毒性角膜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容易复发,病情反复发作可能导致角膜瘢痕形成、角膜新生血管长入等,严重影响视力,预后相对较差;而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经过治疗后,预后相对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等因素,但也可能遗留一定的角膜病变影响视力。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预后受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是否及时规范等多种因素影响,儿童患者在病毒感染后如果及时治疗,部分预后较好,但复发等情况也需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