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询问月经、生育、性生活、既往病史)、临床表现观察(症状有下腹痛、异常分泌物、发热、月经异常,体征有妇科检查子宫及附件压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CRP升高,阴道分泌物涂片镜检和培养)、影像学检查(B超观察子宫等情况,MRI对复杂情况有价值)、宫腔镜检查(直接观察子宫内膜异常表现,有重要诊断价值但为有创检查)。
一、病史采集
1.月经史:详细询问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等情况,子宫内膜炎患者可能出现月经异常,如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等,不同年龄女性月经特点不同,青春期女性可能因内分泌不稳定出现月经紊乱与子宫内膜炎相关;育龄期女性月经改变需警惕子宫内膜炎影响。
2.生育史:了解生产、流产等情况,如是否有剖宫产史、流产次数、流产方式等。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等情况易引发子宫内膜炎,多次流产会增加子宫内膜炎的发生风险,不同性别中女性的生育相关因素需重点关注。
3.性生活史:询问性生活频率、是否有不洁性生活等,不洁性生活可能导致病原体侵入引发子宫内膜炎,不同生活方式的女性性生活史对子宫内膜炎诊断有提示作用。
4.既往病史:询问是否有盆腔炎、阴道炎等妇科疾病史,既往有相关妇科炎症病史者发生子宫内膜炎的概率相对较高,不同病史情况需在诊断中综合考量。
二、临床表现观察
1.症状
下腹痛:多为持续性下腹部隐痛或坠痛,活动或性交后加重,不同年龄女性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异常行为。
异常阴道分泌物:分泌物增多,可为脓性、血性或伴有异味,青春期女性内分泌变化可能影响分泌物性状,需注意与正常生理分泌物区别。
发热:部分患者可出现低热,严重时可出现高热,不同年龄发热表现不同,婴幼儿可能以体温波动、精神差等为表现。
月经异常:除前面提到的经期延长、经量增多外,还可能出现月经周期缩短等情况。
2.体征
妇科检查:子宫可有压痛,附件区可能有增厚、压痛等表现,进行妇科检查时需注意操作轻柔,避免引起患者不适,不同性别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结构差异在妇科检查中需准确判断。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能升高,提示体内有炎症反应,不同年龄人群血常规正常参考值不同,儿童血常规指标变化需结合年龄综合判断。
2.C-反应蛋白(CRP):CRP水平常升高,CRP是炎症的敏感指标,其升高程度可反映炎症的严重程度,不同疾病状态下CRP变化不同,需与其他指标综合分析。
3.阴道分泌物检查
涂片镜检:可发现病原体,如细菌、真菌等,通过显微镜观察分泌物中病原体的形态等,有助于初步判断病原体类型。
病原体培养:培养出致病病原体可明确感染类型,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培养过程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保证结果准确性。
四、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
超声表现:可观察子宫大小、形态,子宫内膜厚度等,子宫内膜炎患者可能出现子宫内膜增厚、回声不均匀等表现,不同年龄女性子宫超声表现有生理差异,需注意区分。
优势:B超检查为无创检查,可反复进行,能初步了解子宫及附件情况,对子宫内膜炎的诊断有辅助作用,在不同生活方式女性中均可应用。
2.磁共振成像(MRI):对于一些复杂情况的子宫内膜炎诊断有一定价值,可更清晰显示子宫内部结构等,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在疑难病例诊断时考虑使用。
五、宫腔镜检查
1.检查过程:通过宫腔镜直接观察子宫内膜情况,可发现子宫内膜充血、水肿、有脓性分泌物等异常表现,能直观了解病变部位和程度。
2.意义:对于诊断子宫内膜炎有重要价值,尤其是能明确炎症累及范围等,但属于有创检查,需严格掌握适应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是否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