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感染是病原体在尿路生长繁殖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病原体多样。发病机制有上行感染等途径。不同人群特点不同,女性因尿道结构易感染,男性有梗阻等易感染,儿童各年龄段感染原因有别。常见症状因感染部位不同而异,诊断靠尿液和影像学检查,治疗依情况选抗生素,预防需不同人群注意相应卫生等方面。
发病机制
细菌入侵途径:最常见的是上行感染,即细菌由尿道上行入膀胱、输尿管乃至肾脏引起感染。女性尿道短而宽,且距离肛门近,更容易发生上行感染,尤其是性生活后、经期等情况。另外,还有血行感染,细菌从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经血运传播至泌尿系统;淋巴道感染等较少见途径。
不同人群的特点
女性:女性尿道解剖结构特殊,尿道短(约3-5厘米),宽,且靠近阴道和肛门,会阴部的细菌容易侵入尿道引发感染。青春期女性性生活活跃,性生活过程中可能将细菌带入尿道,增加感染风险;育龄期女性妊娠时子宫增大,压迫输尿管,导致尿流不畅,易发生感染;更年期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尿道黏膜萎缩,局部抵抗力下降,也容易发生尿道感染。
男性:男性尿道长,一般不易发生尿道感染,但当存在尿道梗阻,如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等情况时,尿液排出不畅,细菌容易在局部繁殖引发感染;另外,不洁性生活、机体免疫力低下等也可能导致男性尿道感染。
儿童:婴儿尿道感染多与尿布污染、尿道口容易受粪便污染有关;学龄前儿童女孩尿道感染相对多见,可能与解剖结构及卫生习惯有关;男孩如果存在先天性尿路畸形等情况也容易发生尿道感染。新生儿尿道感染常由血行感染引起,多继发于新生儿败血症等。
常见症状
膀胱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膀胱区或会阴部不适,可有耻骨上区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现血尿,一般全身症状较轻,如发热、寒战等少见。
尿道炎:男性急性尿道炎主要症状有尿道刺痒、灼痛,可伴尿频、尿急,尿道口有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女性尿道炎症状相对较轻,也可出现尿道刺痒、尿痛等,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
肾盂肾炎:急性肾盂肾炎常有发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同时可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以及腰痛,肾区叩击痛等。慢性肾盂肾炎症状相对不典型,可间歇性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也可表现为腰部酸痛、低热等,长期慢性肾盂肾炎可导致肾功能损害。
诊断方法
尿液检查:尿常规可见白细胞、红细胞、蛋白尿等,尿沉渣镜检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考虑可能存在感染。尿细菌学检查是诊断尿道感染的重要依据,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10CFU/ml可确诊尿路感染,10-10CFU/ml为可疑阳性,<10CFU/ml可能为污染。对于反复感染或复杂尿路感染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尿涂片镜检细菌、尿定量培养等检查。
影像学检查:对于反复发作的尿道感染或怀疑有尿路畸形等情况的患者,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静脉肾盂造影等,以了解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是否存在结石、梗阻、畸形等情况,有助于明确尿道感染的病因及指导治疗。
治疗与预防
治疗:根据感染的部位及病原体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对于单纯性下尿路感染,可选用呋喃妥因、磷霉素氨丁三醇等药物;对于复杂性尿路感染或上尿路感染,可能需要选用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等药物,但要注意药物的适用人群及禁忌证等。
预防:
女性:注意会阴部清洁卫生,性生活前后及时排尿、清洗会阴部;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不要憋尿,多饮水,增加尿量,起到冲洗尿道的作用。
男性:有前列腺增生等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保持尿道通畅;注意性生活卫生。
儿童:婴儿要勤换尿布,保持尿道口清洁;学龄前儿童要教育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坐卧等;对于存在先天性尿路畸形的儿童要及时就医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