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感冒即胃肠型感冒,由病毒感染及可能的细菌混合感染引起,有胃肠道和上呼吸道症状表现,可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可通过增强免疫力和避免接触传染源预防。
一、胃肠炎感冒的定义
胃肠炎感冒通常是指胃肠型感冒,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以胃肠道和上呼吸道症状为主的疾病,病原体主要为柯萨奇病毒等,同时可伴有细菌混合感染。
二、主要症状表现
胃肠道症状:
儿童:常出现恶心、呕吐,婴幼儿可能频繁吐奶,较大儿童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还会有腹泻,大便多为稀水样便,次数较多,严重时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例如,部分儿童因频繁腹泻和呕吐,体重可能在短时间内下降,精神状态变差。
成人:除恶心、呕吐、腹泻外,可能伴有腹痛,疼痛部位多为脐周,呈阵发性隐痛或胀痛。
上呼吸道症状: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可能出现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症状,类似普通感冒的表现,但主要是以胃肠道症状更为突出。
三、病因
病毒感染:
儿童: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受到病毒侵袭。比如在季节交替时,柯萨奇病毒等容易在儿童群体中传播,通过空气飞沫、接触被污染的物品等途径侵入人体,引发胃肠型感冒。
成人:成人也可因接触病毒而发病,如在人群密集的场所,与患有胃肠型感冒的患者密切接触,感染相关病毒。
细菌混合感染: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可能合并细菌感染,尤其是当患者胃肠道功能因病毒感染受到影响后,肠道局部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受到细菌入侵。
四、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医生会根据患者出现的胃肠道症状(如呕吐、腹泻、腹痛)以及上呼吸道症状(如鼻塞、流涕等)进行初步判断。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儿童和成人都会进行血常规检查,若有细菌感染,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能会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
大便常规:对于有腹泻症状的患者,大便常规检查可了解有无白细胞、红细胞等,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肠道感染及感染类型。
五、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
休息: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需要充分休息,以利于身体恢复。儿童应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活动量;成人也需适当减少工作或学习强度,多休息。
饮食调整:
儿童:患病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可给予米汤、稀粥、面条等食物,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辣椒等。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防止脱水,可适当饮用口服补液盐溶液。
成人:同样需清淡饮食,可进食米粥、软面条等,避免加重胃肠道负担。也需要补充足够水分,防止脱水。
对症治疗:
止吐:若呕吐严重,可根据情况使用止吐药物,但儿童需谨慎选择,优先考虑非药物方法缓解,如让儿童适当休息,避免频繁进食等。
止泻:对于腹泻明显的患者,可使用止泻药物,但儿童用药需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发育或有较大副作用的药物。
缓解上呼吸道症状:如鼻塞严重可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咽痛可含服润喉片等。
六、预防措施
增强免疫力:
儿童:保证均衡的饮食,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如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牛奶、鸡蛋等。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增强体质,但要注意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
成人: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每周进行3-5次中等强度的运动,每次30分钟左右,如快走、慢跑等,以提高身体免疫力。
避免接触传染源:
在病毒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商场、游乐场等。成人也应注意避免与患有感冒的人群密切接触,若接触后要及时洗手。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进食前、接触公共物品后要及时洗手,可有效减少病毒感染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