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龋齿是儿童口腔常见疾病,由细菌、饮食、宿主、时间等因素致牙齿硬组织慢性进行性破坏,有浅龋、中龋、深龋等表现,可通过口腔清洁、饮食控制、定期检查预防,浅中龋可补牙,深龋严重需根管治疗等,家长需重视保障儿童牙齿健康。
一、病因方面
细菌因素:变形链球菌是主要的致龋菌。儿童口腔卫生清洁不到位时,口腔内的变形链球菌等细菌会利用食物中的糖类(如蔗糖等)产酸,酸会逐渐侵蚀牙齿硬组织。例如,儿童经常吃糖果、蛋糕等含糖量高的食物,且饭后不及时清洁口腔,细菌就容易在牙齿表面滋生并产酸,长期作用下导致龋齿。
饮食因素:儿童如果长期摄入过多含糖量高的食物和饮料,如糖果、甜饼干、甜饮料等,会增加患龋齿的风险。因为这些食物中的糖类是细菌产酸的底物,频繁的糖摄入会持续为细菌产酸提供条件,使得牙齿被酸侵蚀的机会增多。此外,饮食中钙、磷、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缺乏也会影响牙齿的正常发育,降低牙齿对龋齿的抵抗力。比如儿童挑食,不爱吃富含钙的牛奶、豆腐,富含磷的瘦肉、鱼类,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等,就可能因营养不均衡而增加患龋齿的可能性。
宿主因素:儿童牙齿的发育情况、唾液的质和量等会影响龋齿的发生。儿童乳牙的矿化程度相对较低,而且乳牙的牙釉质较薄、牙本质较松脆,相比成人牙齿更容易被酸侵蚀。另外,唾液具有缓冲、清洁、抗菌等作用,如果儿童唾液分泌量少或唾液成分异常,如唾液中抗菌物质含量低等,就不利于口腔的自洁和抗菌,容易引发龋齿。例如一些患有唾液腺疾病的儿童,唾液分泌减少,患龋齿的几率会明显增加。
时间因素:龋齿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细菌对牙齿硬组织的侵蚀需要一定时间。如果儿童口腔内的致龋环境持续存在,比如长期有不良的饮食习惯且口腔清洁不彻底,那么随着时间推移,牙齿就会逐渐出现脱矿、龋洞形成等龋齿表现。比如儿童每天都处于高糖饮食且不认真刷牙的状态,几个月甚至更短时间内就可能出现龋齿。
二、临床表现方面
浅龋:初期牙齿表面可能只是出现白垩色斑块,儿童一般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常常不易被家长发现。这是因为病变还局限在牙齿的釉质层,对牙齿的感觉神经刺激较小。
中龋:病变进展到牙本质浅层,此时儿童可能对冷、热、酸、甜等刺激敏感,当这些刺激食物接触到龋洞时会感到牙齿酸痛,但刺激去除后症状立即消失。牙齿表面可见明显的龋洞,颜色呈棕褐色。
深龋:病变到达牙本质深层,龋洞较深,儿童对刺激的反应更明显,食物嵌入龋洞时会引起疼痛,温度刺激也会导致较剧烈的疼痛,刺激去除后疼痛还可能持续一段时间。
三、预防与治疗方面
预防
口腔清洁:从儿童牙齿萌出开始就要注意口腔清洁。对于婴儿,每次喂奶后可以用干净的纱布或棉球擦拭口腔;幼儿期可以开始教孩子使用儿童专用牙刷刷牙,每天早晚至少各刷一次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2分钟,帮助去除牙齿表面的菌斑和食物残渣。
饮食控制:控制儿童含糖食物和饮料的摄入,减少吃零食的次数,尤其是在两餐之间。鼓励儿童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这些食物有助于清洁牙齿,同时提供必要的营养。例如可以用新鲜水果代替部分含糖的零食。
定期口腔检查:建议儿童每半年到口腔科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及时发现牙齿早期的异常情况,如白垩色斑块等,以便早期采取措施预防龋齿进一步发展。
治疗:一旦发现儿童有龋齿,需要根据龋齿的严重程度进行治疗。一般浅龋和中龋可以通过补牙的方式进行治疗,去除龋坏组织后用补牙材料填充龋洞;深龋则需要先进行护髓等处理后再补牙,如果龋坏严重累及牙髓,可能需要进行根管治疗等进一步的牙髓治疗。
对于儿童龋齿,家长要给予足够重视,通过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培养、合理饮食控制以及定期口腔检查等多方面措施来预防和早期发现治疗,保障儿童牙齿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