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是牙体硬组织受多种因素影响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病因包括细菌、饮食、宿主因素,临床表现分浅龋、中龋、深龋,预防需注重口腔卫生保健、控制饮食、定期口腔检查。
一、龋齿的定义
龋齿也被称作蛀牙、虫牙,是一种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其主要病原体是变形链球菌等致龋菌,这些细菌会利用食物中的糖分产酸,酸会逐渐侵蚀牙齿的硬组织,包括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骨质。
二、龋齿的病因
1.细菌因素
致龋菌是关键因素,如变形链球菌能牢固地黏附在牙齿表面,形成菌斑生物膜。菌斑中的细菌在代谢糖类时产生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长时间作用于牙齿,会使牙齿硬组织中的矿物质溶解,例如在pH值低于5.5时,牙齿中的羟基磷灰石就会开始溶解,导致脱矿。
2.饮食因素
糖类是重要的饮食相关因素,尤其是精制碳水化合物,像蔗糖、葡萄糖等。如果经常摄入高糖食物和饮料,会为致龋菌提供充足的底物来产酸。例如,儿童经常喝含糖的碳酸饮料,就会增加患龋齿的风险。此外,饮食中缺乏某些营养物质也与龋齿有关,如缺乏维生素D、钙、磷等,会影响牙齿的正常发育和矿化,使牙齿更容易受到龋齿的侵袭。
3.宿主因素
牙齿自身的情况影响龋齿的发生。牙齿的形态、结构和矿化程度是重要因素,比如窝沟较深的牙齿,菌斑容易在窝沟内堆积,难以清洁,就容易发生龋齿;釉质发育不全的牙齿,矿化程度低,也更易患龋。唾液的质和量也很关键,唾液具有缓冲、清洁、抗微生物等作用,唾液分泌量少或唾液成分异常时,如唾液中缓冲能力差、抗菌物质含量低等,牙齿更容易被酸侵蚀而发生龋齿。对于儿童来说,乳牙的矿化程度比恒牙低,而且儿童的口腔自洁能力较差,相对更易患龋齿;而老年人由于牙龈萎缩等原因,牙根暴露,也容易发生根面龋。
三、龋齿的临床表现
1.浅龋
病变局限于牙釉质,一般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患者通常不易察觉。牙齿表面可能会出现白垩色斑块,随着病情发展,斑块会逐渐变色,呈黄褐色或褐色,病变部位的硬度也会降低。
2.中龋
病变进展到牙本质浅层,患者对冷、热、酸、甜等刺激会感到敏感,刺激去除后症状立即消失。牙齿表面会形成龋洞,用探针检查时可以探及龋洞,质地较软。
3.深龋
病变进展到牙本质深层,患者对刺激的反应比中龋更明显,冷、热、酸、甜刺激以及食物嵌入龋洞时都会引起疼痛,刺激去除后疼痛仍会持续一段时间。龋洞较深,洞内有较软的腐质,探针探入时会有明显的酸痛感。
四、龋齿的预防措施
1.口腔卫生保健
正确刷牙:早晚使用含氟牙膏刷牙,采用巴氏刷牙法,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确保牙齿的每个面都能得到清洁。对于儿童,家长要帮助和监督其刷牙,随着儿童年龄增长,逐渐培养其独立正确刷牙的习惯。例如,3-6岁儿童可以使用米粒大小的含氟牙膏,6岁以上儿童可以使用豌豆大小的含氟牙膏。
使用牙线:每天使用牙线清洁牙齿邻面,因为刷牙不能完全清洁牙齿的邻面,牙线可以有效清除邻面的菌斑和食物残渣。对于儿童,家长可以在儿童能够配合的情况下帮助其使用牙线,随着儿童年龄增长,教导其正确使用牙线的方法。
2.饮食控制
减少含糖食物和饮料的摄入,尤其是在两餐之间。限制儿童喝碳酸饮料、果汁饮料等,鼓励儿童多喝白开水。增加富含钙、磷、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的食物摄入,如牛奶、豆制品、鱼虾、新鲜蔬菜水果等,这些食物有助于牙齿的矿化和健康。
3.定期口腔检查
儿童应每6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成年人也应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龋齿并及时治疗。对于患有特殊疾病或服用特殊药物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由于其口腔环境容易受到高血糖的影响,更应增加口腔检查的频率,因为高血糖会促进细菌生长,增加龋齿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