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息肉是子宫局部内膜组织过度增生形成的突出物,分子宫内膜息肉和宫颈息肉,有功能性和非功能性两类,多见于35-50岁女性。诊断首选超声检查,金标准是宫腔镜检查,确诊依据为病理检查。治疗可观察等待、药物治疗或手术切除,首选宫腔镜息肉切除术。术后需病理复查、激素调节、生活方式干预并定期随访。特殊人群中,妊娠期女性孕中期必要时手术,绝经后女性恶变风险略高,合并症患者需特殊处理。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率较低,但特定情况需高度警惕,长期监测结合多种检查手段,出现异常立即就医。
一、子宫息肉的定义与分类
子宫息肉是子宫局部内膜组织过度增生形成的突出物,按发生部位可分为子宫内膜息肉(最常见,占70%~85%)和宫颈息肉。其形成与雌激素水平过高、慢性炎症刺激、细胞增殖失衡等因素相关,多见于35~50岁女性,但青春期及绝经后女性也可能发病。根据病理特征,息肉可分为功能性(含腺体结构,可能随月经周期变化)和非功能性(腺体结构异常,恶变风险略高)两类。
二、诊断方法与评估指标
1.超声检查:首选筛查手段,经阴道超声可清晰显示宫腔内息肉的形态、大小及位置,典型表现为高回声团块,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若息肉直径>1cm或合并异常子宫出血,需进一步检查。
2.宫腔镜检查:诊断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宫腔形态、息肉数量及位置,并同步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适用于超声结果不明确或怀疑恶变者。
3.病理检查:确诊依据,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标记(如Ki-67、p53)判断息肉性质。良性息肉表现为纤维血管核心被覆单层或复层上皮,恶性转化率<1%。
三、治疗策略与方案选择
1.观察等待:适用于无症状、直径<1cm的息肉,尤其是绝经后女性。需每6~12个月复查超声,若出现异常出血或息肉增大,需转为积极治疗。
2.药物治疗:口服孕激素(如地屈孕酮)或复方口服避孕药(如屈螺酮炔雌醇片)可抑制内膜增生,适用于暂时不愿手术者。但停药后息肉可能复发,需长期随访。
3.手术切除:
1.宫腔镜息肉切除术:首选方法,通过宫腔镜直视下切除息肉根部,减少复发风险。适用于有症状、息肉直径>1cm或怀疑恶变者。
2.刮宫术:传统方法,但可能漏刮较小息肉,目前多作为宫腔镜手术的辅助手段。
3.激光或电切术:适用于宫颈息肉,局部麻醉下即可完成,创伤小、恢复快。
四、术后管理与复发预防
1.病理复查:术后1周内获取病理报告,若为恶性需扩大手术范围。
2.激素调节:术后口服孕激素3~6个月,可降低复发率(研究显示复发率从25%降至10%)。
3.生活方式干预:控制体重(BMI<24)、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中强度运动)、避免长期使用雌激素类药物(如某些保健品)。
4.定期随访: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复查超声,之后每年1次。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妊娠期女性:若息肉引起反复出血,需在孕中期(14~28周)行宫腔镜切除术,以降低流产风险。术前需评估胎儿情况,术后密切监测。
2.绝经后女性:恶变风险略高(约1%~3%),发现息肉应尽快手术并送病理检查。术后需长期随访,警惕子宫内膜癌。
3.合并症患者:
1.糖尿病患者:术前需控制血糖(空腹血糖<7mmol/L),术后感染风险增加,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2.凝血功能障碍者:术前纠正凝血指标(INR<1.5),术中减少电凝操作,术后密切观察出血情况。
六、恶变风险与长期监测
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率较低(0.5%~4.8%),但以下情况需高度警惕:绝经后女性、息肉直径>2cm、合并肥胖(BMI>30)、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长期监测需结合超声、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及肿瘤标志物(如CA125),若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排液或腹痛,需立即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