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入侵、机体自身防御功能受损及其他相关因素。常见致病菌如大肠杆菌等在机体抵抗力下降等情况下易引发感染;机体自身防御功能方面,尿路黏膜屏障受损、尿液冲刷作用减弱会增加感染风险;其他因素包括性生活、泌尿系统结构异常、全身性疾病等也会影响尿路感染的发生。
一、细菌感染相关因素
(一)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入侵
大肠杆菌是引起尿路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正常情况下,尿道外口会有少量细菌定植,但一般不会引发感染。然而,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细菌数量、毒力增加时,大肠杆菌等细菌就可能沿着尿道上行至膀胱、输尿管甚至肾脏,从而引起尿路感染。例如,女性尿道短而直,相比男性更易让细菌侵入,这也是女性尿路感染发病率高于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年龄因素来看,婴幼儿尿道黏膜娇嫩,更容易受到细菌侵袭;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衰退,泌尿系统的防御功能也会减弱,同样容易发生尿路感染。
(二)其他细菌感染情况
除大肠杆菌外,变形杆菌、克雷伯菌等也可引起尿路感染。这些细菌往往在特定的环境或机体状况下导致感染,比如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尿道黏膜受到导尿管的机械性损伤,同时导尿管为细菌提供了附着和繁殖的场所,使得变形杆菌等容易在尿道定植并引发感染。
二、机体自身防御功能相关因素
(一)尿路黏膜屏障功能受损
尿路黏膜具有一定的屏障作用,能够阻止细菌的侵入。当尿路黏膜受到损伤时,如性生活过程中对女性尿道的机械刺激、泌尿系统结石引起尿路黏膜的摩擦损伤等,都会破坏黏膜屏障,使细菌更容易突破黏膜进入泌尿系统引发感染。例如,患有泌尿系统结石的患者,结石表面不光滑,会不断摩擦尿路黏膜,久而久之导致黏膜破损,为细菌感染创造了条件。在年龄方面,儿童的尿路黏膜相对脆弱,更容易因各种原因导致黏膜屏障受损而引发尿路感染;对于老年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道黏膜萎缩,也会使黏膜屏障功能减弱,增加尿路感染的风险。
(二)尿液的冲刷作用减弱
正常情况下,尿液不断冲刷尿道,有助于将尿道外口的细菌冲洗掉,维持尿道的清洁。但当尿量减少时,尿液的冲刷作用就会减弱,细菌容易在尿道内定植并繁殖。比如,夏季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多,如果饮水不足,尿量就会减少,从而增加尿路感染的可能性。对于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时,尿液中葡萄糖含量升高,为细菌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基,同时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也可能受到影响,再加上尿液冲刷作用减弱,更容易发生尿路感染。
三、其他相关因素
(一)性生活因素
性生活时会对尿道产生机械性刺激,还可能将外部细菌带入尿道。对于女性来说,性生活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例如,性生活过程中,细菌可能被挤入尿道,尤其是不注意性生活卫生时,这种风险会进一步增加。在女性生理期,由于阴道和尿道邻近,生理环境改变,也容易引发尿路感染,此时性生活会加重这种风险。
(二)泌尿系统结构异常
如先天性输尿管狭窄、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等泌尿系统结构异常情况,会导致尿液引流不畅,尿液在局部潴留,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环境,从而容易引发尿路感染。例如,先天性输尿管狭窄的患儿,尿液排出受阻,肾脏产生的尿液无法顺利通过输尿管排出,在肾脏和输尿管内积聚,细菌就容易在局部滋生,引发肾盂肾炎等尿路感染疾病。
(三)全身性疾病影响
某些全身性疾病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力,进而增加尿路感染的发生风险。例如,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同时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功能可能受到影响,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下降,使得尿路感染更容易发生且不易治愈。此外,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对各种病原体的抵御能力极低,发生尿路感染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而且感染后病情往往较为严重,难以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