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疝气有局部和全身症状,局部有可复性包块及包块伴有不适(嵌顿时包块不能回纳且疼痛加剧伴恶心呕吐等),全身有肠梗阻相关表现(早期恶心呕吐,晚期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和感染相关表现(局部红肿热痛,全身发热、寒战、白细胞升高等),不同人群症状有差异,需关注不同人群情况及时就医。
一、局部症状
(一)可复性包块
1.表现形式:多数小肠疝气患者会出现可复性包块,通常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等使腹内压增高的情况下出现,表现为腹股沟区、脐周等部位有突起的肿块。例如腹股沟疝,肿块多呈梨形或椭圆形,开始时肿块较小,仅在患者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突出,平卧休息或用手将肿块向腹腔推送时,肿块可回纳消失。对于婴儿脐疝,表现为脐部可复性肿物,哭闹、咳嗽等腹压增加时肿物突出,安静、平卧时可回纳。
2.发生机制:腹内压增高时,腹腔内的肠管等组织通过腹壁的薄弱点或孔隙突出到体表形成包块;当腹内压降低时,突出的组织可通过薄弱点回纳腹腔,包块消失。
(二)包块伴有不适
1.胀痛或坠痛:包块出现时,部分患者可能会感到局部有胀痛或坠痛的感觉。比如腹股沟疝患者,除了能摸到包块外,可能会有腹股沟区的胀痛或坠痛,尤其是在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症状可能会加重。这是因为突出的肠管等组织受到局部的牵拉或刺激,以及肠管蠕动等因素引起的。
2.嵌顿情况:如果疝气发生嵌顿,包块会变得不能回纳,同时局部疼痛会加剧,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肠管嵌顿后,会影响肠管的血液循环和蠕动,导致肠道梗阻等严重情况。例如腹股沟疝嵌顿,患者会出现腹股沟区的剧烈疼痛,包块紧张发硬,且不能回纳,同时可能伴有呕吐、腹痛、腹胀等肠梗阻表现。如果是婴儿发生疝气嵌顿,可能表现为哭闹不止、腹部膨隆等。
二、全身症状
(一)肠梗阻相关表现
1.早期表现:当小肠疝气发生嵌顿导致肠梗阻时,患者会出现一系列全身症状。早期可能有腹部不适、隐痛,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早期为胃内容物,后期可能含有胆汁,甚至为粪样物,这是因为肠道梗阻后,近端肠管内的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梗阻部位,积聚后反流引起呕吐。
2.晚期表现:如果肠梗阻得不到及时缓解,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会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表现为精神萎靡、乏力、眼窝凹陷、皮肤干燥、尿量减少等。严重时可出现休克症状,如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湿冷等。这是由于大量呕吐和肠管丢失液体,以及肠道吸收功能障碍导致电解质失衡,进而影响全身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
(二)感染相关表现
1.局部感染:若疝气嵌顿时间较长,肠管发生缺血坏死,可能会引起局部的感染,表现为包块部位红肿、发热、有压痛。此时患者局部皮肤温度升高,触摸包块时能感觉到热度,且压痛明显。
2.全身感染:感染进一步加重可导致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寒战、白细胞计数升高等。细菌感染后释放的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患者体温可升高至38℃以上,甚至更高,同时伴有怕冷、发抖等寒战表现,血液检查中白细胞数量会明显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小肠疝气症状可能有所差异。例如,老年患者由于常伴有慢性咳嗽、便秘等基础疾病,腹内压较高,疝气症状可能更易出现且嵌顿风险较高;女性患者腹股沟疝相对较少,而股疝相对多见,症状表现可能有其特点;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由于腹内压长期处于较高状态,更易发生疝气及出现相应症状;有腹部手术史等病史的人群,腹壁存在薄弱区域,疝气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症状出现时也需更加警惕嵌顿等严重情况。对于儿童患者,尤其是婴儿,家长要密切观察脐部或腹股沟区是否有可复性包块,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因为婴儿疝气嵌顿的情况相对较多,需尽快处理以避免肠管坏死等严重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