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真菌感染有局部和全身相关表现及不同人群特点。局部有黏膜改变、疼痛不适感、口角炎表现;免疫正常者全身症状少,免疫低下者可伴全身症状及血常规异常;儿童易患鹅口疮有相应表现,老年人因自身因素易感染且局部有特殊表现,长期用抗生素或激素者易引发且症状不典型、易复发。
黏膜改变:常见于口腔黏膜出现白色斑块或伪膜样病变,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例如在颊黏膜处可见白色凝乳状斑点或融合成片的膜状物,用力擦拭可部分去除,去除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可能有溢血。这种表现常见于念珠菌感染,尤其是白色念珠菌感染较为多见,其原因是念珠菌在口腔内大量繁殖,形成菌丝和孢子的聚集物。
疼痛与不适感:患者可能会感到口腔局部疼痛,尤其是在进食刺激性食物(如辛辣、过热、过酸食物)时疼痛加剧。部分患者会有口腔黏膜灼热感、干燥感等不适症状。疼痛的机制可能与真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刺激神经末梢有关,炎症导致局部神经敏感性增高,从而引发疼痛和不适感。
口角炎表现:部分口腔真菌感染患者可合并口角炎,表现为口角区域的皮肤黏膜皲裂、糜烂、结痂等。双侧口角受累较为常见,患者张口时可能会有疼痛,影响进食和说话。口角炎的发生与口腔局部潮湿、念珠菌感染以及维生素缺乏等因素有关,念珠菌在口角区域滋生,破坏了局部皮肤黏膜的屏障功能,导致炎症反应发生。
全身相关表现
免疫功能正常人群: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除非是严重的广泛的口腔真菌感染,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如果是局部轻度感染,患者主要以口腔局部症状为主,全身状况通常不受显著影响,生命体征如体温、血常规等一般无明显异常改变。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当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时,如艾滋病患者、长期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口腔真菌感染可能会加重,且可能伴有全身其他部位的真菌感染表现。同时,免疫低下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因为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下降,病原体扩散可能引起全身性的炎症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出现发热。血常规检查可能会有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异常,如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提示机体正在应对感染。例如艾滋病患者,由于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降低,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口腔念珠菌感染的发生率显著增加,且病情往往较为顽固,全身症状也可能更为明显,除了口腔局部症状外,还可能伴有乏力、体重下降等全身消耗性表现。
不同人群的特点
儿童:婴幼儿口腔真菌感染(如鹅口疮)较为常见,多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白色斑片,类似凝乳状,好发于颊、舌、上颚等部位。患儿可能会出现烦躁不安、哭闹、拒食等表现,因为口腔疼痛影响进食。这与儿童口腔卫生相对较差、机体免疫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有关,尤其是新生儿和小婴儿,口腔内环境适合念珠菌生长繁殖。例如,母乳喂养的婴儿,如果母亲乳头卫生状况不佳,容易导致婴儿口腔感染念珠菌。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口腔唾液分泌减少,口腔自洁能力下降,且常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容易发生口腔真菌感染。口腔局部可能出现黏膜萎缩、红斑等表现,同时全身可能因基础疾病的影响而有相应的症状。比如糖尿病老年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高血糖环境有利于念珠菌的生长,口腔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增加,且病情可能较难控制,因为高血糖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局部组织的代谢,不利于感染的恢复。
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的人群:长期使用抗生素会破坏口腔内正常菌群的平衡,使得念珠菌等条件致病菌大量繁殖;长期使用激素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对真菌感染的抵抗力,从而容易引发口腔真菌感染。这类人群口腔真菌感染的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但局部病变可能较为顽固,且容易复发。例如长期口服广谱抗生素的患者,口腔内正常的细菌群落被破坏,念珠菌过度生长,导致口腔黏膜出现白色病变等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