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斜疝与直疝在发病机制、解剖位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鉴别、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存在不同。斜疝因腹膜鞘状突未闭等致腹腔脏器经腹股沟管等突出,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有可复性肿块等表现;直疝因腹股沟区解剖薄弱等致腹腔脏器经直疝三角突出,多见于老年男性,表现为半球形肿块等。可通过超声、CT等检查鉴别,斜疝1岁以下婴儿可暂不手术,1岁以上及成人多需手术,直疝老年患者一般需手术,儿童、老年及女性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发病机制
腹股沟斜疝:是由于腹膜鞘状突未闭,腹腔脏器可经未闭的鞘状突进入腹股沟管,甚至降入阴囊。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男性因鞘状突下降过程中生理原因,发病率高于女性。婴儿期鞘状突未闭的概率相对较高,是婴儿发生斜疝的重要因素之一。
腹股沟直疝:主要是因为腹股沟区解剖结构薄弱,腹内压增高时,腹腔脏器从直疝三角突出,不经过腹股沟管内环,也不进入阴囊。多见于老年男性,与老年男性腹壁肌肉、筋膜等组织退变,腹股沟三角区缺损有关,腹内压增高的多种因素(如慢性咳嗽、前列腺增生导致的排尿困难等)可诱发直疝。
二、解剖位置
腹股沟斜疝:疝囊经过腹股沟管内环(深环)突出,可进入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外环(浅环),并可进入阴囊。
腹股沟直疝:疝囊经直疝三角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直疝三角的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内侧边为腹直肌外侧缘,底边为腹股沟韧带。
三、临床表现
腹股沟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典型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肿块常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多呈带蒂柄的梨形,可降至阴囊或大阴唇。平卧休息或用手推送,肿块可回纳腹腔。若疝内容物与疝囊粘连,肿块可不完全回纳,伴有坠胀感。发生嵌顿后,可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肠梗阻表现。
腹股沟直疝:常见于老年男性,表现为腹股沟内侧端、耻骨结节上外方出现一半球形肿块,平卧时肿块可自行回纳,极少发生嵌顿。因直疝囊颈宽大,疝内容物一般不会嵌顿。
四、影像学检查鉴别
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疝囊位置、疝内容物情况等。斜疝疝囊多位于腹股沟管内,直疝疝囊位于直疝三角区域。超声能帮助区分两者,并可观察有无嵌顿等情况。对于儿童斜疝的诊断及评估有重要价值,可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检查。
CT检查:能更详细地显示腹股沟区解剖结构,对于复杂病例或需与其他疾病鉴别时可选用。可以清晰呈现斜疝疝囊与腹股沟管的关系以及直疝与直疝三角的解剖关系,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更准确信息。
五、治疗原则
腹股沟斜疝:1岁以下婴儿可暂不手术,因其有自行闭合可能,可采用棉线束带或绷带压迫腹股沟管内环,防止疝块突出。1岁以上儿童及成人斜疝一般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疝囊高位结扎术、疝修补术等。对于发生嵌顿或绞窄的斜疝,需紧急手术。
腹股沟直疝:老年患者一般需手术治疗,手术多采用疝修补术,加强腹股沟区的后壁,以修复薄弱的区域,防止疝复发。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使用疝带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疝带可能导致疝内容物与疝囊粘连等并发症。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婴儿斜疝有一定自愈可能,家长需密切观察,避免孩子长时间哭闹、便秘等增加腹内压的情况。对于需手术的儿童斜疝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尽量减少手术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术后要注意保持伤口清洁,避免剧烈活动,防止疝复发。
老年患者:老年直疝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手术前需充分评估患者全身状况,控制基础疾病,以降低手术风险。术后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鼓励患者早期活动,但要避免增加腹内压的动作,如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女性患者无论是斜疝还是直疝,在诊断和治疗时都要考虑到女性特殊的生理结构对病情的影响,以及手术对生殖系统等可能产生的影响,术前需充分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