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可通过观察症状表现、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来诊断,症状上早期腹痛起始于上腹部或脐周,数小时后转移并固定右下腹,伴胃肠道及全身症状;体格检查有麦氏点等压痛、反跳痛;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等升高,腹部B超、CT可助诊。
一、症状表现观察
(一)腹痛特点
1.初始表现:急性阑尾炎早期腹痛多起始于上腹部或脐周,这是因为阑尾的神经受内脏神经支配,定位不确切。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可能表述不清,但可观察其有无哭闹不安等异常表现;成年人则可通过自身感受来识别初始腹痛位置。比如儿童可能原本玩耍正常,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哭闹,且腹痛部位起初不固定在上腹部或脐周。
2.转移过程:数小时后(一般6-8小时)腹痛会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这是急性阑尾炎的典型特征之一。不同性别在这一过程中并无明显差异,但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曾有过腹部手术史的患者,其腹痛转移可能不典型,需要更加仔细鉴别。
(二)伴随症状
1.胃肠道症状: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青少年和成年人可能较为明显地出现恶心、呕吐,而儿童由于胃肠功能特点,可能呕吐相对频繁。例如儿童急性阑尾炎时,除了腹痛转移至右下腹外,可能频繁呕吐,容易被误认为是胃肠道疾病。同时还可能出现食欲减退,无论哪个年龄段,都会表现为对食物的兴趣降低。
2.全身症状:早期可出现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左右。对于老年人,由于机体抵抗力较弱,可能体温变化不典型,有时体温升高不明显,但仍需关注;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可能体温波动较大,需密切监测。
二、体格检查要点
(一)压痛
1.麦氏点压痛:麦氏点位于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此处有固定压痛是急性阑尾炎的重要体征。不同体型人群麦氏点位置略有差异,但压痛的存在对于诊断很关键。比如瘦长体型者麦氏点相对更易定位,压痛也更明显;肥胖人群由于腹部脂肪厚,压痛可能不那么直观,需要更用力按压才能察觉。
2.其他部位压痛:有时还可伴有右下腹其他部位的压痛,如结肠充气试验阳性(Rovsing征),即按压左下腹时,右下腹出现疼痛;腰大肌试验阳性,提示阑尾位于腰大肌前方,多见于儿童及体型瘦长的成年人,患者左侧卧位,右下肢向后过伸时出现右下腹疼痛;闭孔内肌试验阳性,提示阑尾靠近闭孔内肌,多见于儿童,患者仰卧位,右髋和右膝均屈曲90°,然后被动向内旋转右股,引起右下腹疼痛。
(二)反跳痛
右下腹出现反跳痛,即按压后突然松手时疼痛加剧,这表明阑尾炎症刺激了腹膜。在儿童检查时要更加轻柔,避免因患儿不配合导致检查不准确;对于老年人,由于可能存在肌肉松弛等情况,反跳痛的表现可能不如青壮年典型,但仍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三、辅助检查助力
(一)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通常会升高。一般白细胞计数可升高至(10-2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多在70%以上。但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合并急性阑尾炎时,白细胞升高可能不明显,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儿童由于生理特点,白细胞计数的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其白细胞计数可能在(15-30)×10/L左右,中性粒细胞比例也有相应的正常范围,需注意与成人参考值区别。
(二)影像学检查
1.腹部B超:可发现肿大的阑尾或阑尾周围脓肿等情况。对于儿童和肥胖患者,腹部B超是较为常用的检查方法,因为X线可能受肠道气体等影响较大。通过B超可以清晰观察阑尾的形态、大小以及周围组织情况。例如在儿童急性阑尾炎中,B超可帮助明确阑尾是否肿胀、积液等。
2.腹部CT:对于诊断不明确的病例,腹部CT有助于更精确地判断阑尾情况,能发现较小的阑尾病变以及周围组织的炎症改变。但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需谨慎使用CT检查,因为辐射可能对胎儿有影响,应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