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炎的引发因素包括病原体感染(如大肠埃希菌、支原体、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感染)、尿道损伤(器械检查损伤、性生活损伤)、尿道梗阻(先天性尿道狭窄、后天性尿道狭窄)以及局部抵抗力降低(婴幼儿和老年人因年龄因素、糖尿病和艾滋病等疾病因素导致局部抵抗力降低)。
一、病原体感染
1.细菌感染
大肠埃希菌:是引起尿道炎最常见的细菌之一,多见于女性,这与女性尿道短、宽且直,距离肛门较近等解剖生理特点有关。女性尿道外口与肛门相邻,大肠埃希菌容易从肛门周围污染尿道外口进而侵入尿道引发感染。在性生活中,男性也可能因不洁性行为导致大肠埃希菌等细菌感染尿道,比如性生活不注意卫生,细菌可通过性交过程进入尿道。
葡萄球菌、链球菌等: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中的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尿道引起感染,例如皮肤感染时,细菌可经血流播散至尿道引发尿道炎。
2.支原体、衣原体感染
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在性活跃的人群中较为常见,尤其是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当与感染支原体或衣原体的性伴侣发生无保护性行为时,病原体可直接侵犯尿道黏膜,引起尿道炎。例如,有研究表明,在性传播疾病门诊中,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是导致尿道炎的重要原因之一。
3.淋病奈瑟菌感染
主要通过不洁性接触传播,是引起淋病性尿道炎的病原体。感染后潜伏期较短,通常在感染后1-14天内出现症状,男性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以及尿道脓性分泌物,女性感染后也可出现尿道炎症相关症状,同时可能伴有宫颈炎等其他生殖系统炎症。
二、尿道损伤
1.器械检查损伤
当进行尿道器械检查时,如膀胱镜检查、尿道扩张术等,如果操作不规范或器械本身有损伤性,可能会导致尿道黏膜损伤。例如,膀胱镜检查时,器械通过尿道进入膀胱的过程中,可能会刮伤尿道黏膜,使细菌容易侵入引发尿道炎。这种情况在有创医疗操作后较为常见,尤其是操作医生经验不足或操作不熟练时更容易发生。
2.性生活损伤
过于剧烈的性生活可能会造成尿道黏膜的微小损伤。比如性生活过程中动作粗暴,会使尿道黏膜受到摩擦、撞击等损伤,从而为病原体的入侵创造条件。尤其是女性,在性生活后更容易发生尿道损伤相关的尿道炎,因为女性尿道短,性生活时更容易受到机械性刺激。
三、尿道梗阻
1.先天性尿道狭窄
如尿道外口狭窄、尿道瓣膜等先天性尿道畸形,会导致尿液排出不畅。尿液在尿道内潴留,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长期刺激尿道黏膜,容易引发尿道炎。儿童时期如果存在先天性尿道狭窄,随着年龄增长,尿液潴留问题逐渐明显,尿道炎的发生风险也会增加。
2.后天性尿道狭窄
常见于尿道结石、尿道肿瘤等疾病导致尿道梗阻。尿道结石可阻塞尿道,使尿液排出受阻,尿液中的细菌容易在梗阻部位滋生,进而引起尿道炎。老年男性由于前列腺增生也可能导致尿道梗阻,前列腺增生使尿道受压,尿液排出不畅,长期可引发尿道炎,且老年男性本身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
四、局部抵抗力降低
1.年龄因素
婴幼儿:婴幼儿的尿道黏膜娇嫩,局部抵抗力低,而且尿道口容易被粪便等污染,容易发生尿道炎。例如,女婴尿道短,更容易受到外界细菌的侵袭,家长如果不注意外阴部清洁,就会增加尿道炎的发生风险。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各项功能衰退,包括局部尿道黏膜的防御功能。老年人常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尿液中含糖量高,有利于细菌生长,同时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尿道炎。
2.疾病因素
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的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局部尿道的防御能力减弱,容易发生尿道炎。糖尿病患者血糖高,为细菌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基;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受损,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大幅下降,更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感染,包括引起尿道炎的病原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