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尿道炎的发生与病原体感染、尿道局部因素、机体免疫因素、生活方式因素有关。病原体有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尿道结构异常、损伤易致感染;幼女、绝经后女性及有基础疾病、用免疫抑制剂者易发病;个人卫生差、饮水少、性生活不注意等生活方式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一、病原体感染
(一)大肠杆菌感染
大肠杆菌是女性尿道炎常见的病原体之一,约占尿路感染病原体的80%左右。女性尿道较短且直,距离肛门较近,大肠杆菌容易从肛门周围经尿道外口逆行侵入尿道并引发感染。特别是在女性月经期、性生活后等情况下,局部防御能力可能会有所下降,增加了大肠杆菌感染的风险。例如,有研究表明,女性在月经期时,阴道pH值改变,尿道周围的微生物环境也随之变化,使得大肠杆菌更易滋生并引起尿道感染。
(二)其他病原体感染
1.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葡萄球菌也可导致女性尿道炎。当皮肤表面的葡萄球菌污染尿道外口时,可能会沿着尿道黏膜上行感染。比如,女性若不注意会阴部卫生,皮肤表面的葡萄球菌就有机会进入尿道引发炎症。
2.支原体、衣原体: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引起的非淋菌性尿道炎在女性中也较为常见。性行为是其主要的传播途径,支原体或衣原体可黏附在尿道上皮细胞表面,引起尿道炎症反应。
二、尿道局部因素
(一)尿道结构异常
女性尿道存在一些生理结构特点,如尿道短、宽、直,这使得病原体更容易侵入。如果存在尿道畸形等结构异常情况,会进一步增加感染的几率。例如,先天性尿道瓣膜等结构异常可能导致尿液引流不畅,尿液在尿道内潴留,为病原体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环境,从而引发尿道炎。
(二)尿道损伤
1.器械检查损伤:进行导尿、膀胱镜检查等尿道器械操作时,可能会损伤尿道黏膜,使尿道的防御屏障遭到破坏,病原体容易侵入引发感染。比如,在导尿过程中,如果操作不规范,就有可能擦伤尿道黏膜,增加尿道炎的发生风险。
2.性生活损伤:过于频繁、激烈的性生活可能会造成尿道黏膜的微小损伤,为病原体的入侵打开门户。尤其是在女性性活跃期,性生活相关的尿道损伤是引发尿道炎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机体免疫因素
(一)年龄因素
1.幼女:幼女的尿道黏膜娇嫩,雌激素水平低,局部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而且幼女的卫生习惯往往较差,会阴部容易被粪便等污染,增加了尿道炎的发病风险。
2.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尿道黏膜变薄,局部免疫力降低,尿道黏膜的防御功能减弱,容易发生尿道炎。据统计,绝经后女性尿道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育龄女性。
(二)其他免疫相关因素
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女性,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病原体生长,更容易发生尿道炎,且病情可能相对较重,不易治愈。此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女性,如接受器官移植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也容易遭受病原体感染引发尿道炎。
四、生活方式因素
(一)个人卫生习惯
1.会阴部清洁不当:不注意会阴部的清洁,如不经常清洗外阴、更换内裤不及时等,会导致会阴部细菌滋生,增加尿道炎的发病风险。例如,内裤上的分泌物、粪便等如果不能及时清理,会污染尿道外口,引发感染。
2.穿着不恰当:穿着紧身化纤内裤,会使会阴部局部温度升高、湿度增大,有利于细菌繁殖,增加尿道炎的发生几率。
(二)饮水过少
饮水过少会导致尿液生成减少,尿液对尿道的冲刷作用减弱,使得病原体容易在尿道内停留、繁殖,从而引发尿道炎。一般来说,建议女性每天饮用足够量的水,保持尿量在1500ml以上,以起到良好的尿道冲洗作用。
(三)性生活因素
性生活时如果不注意卫生,如男女双方在性生活前都没有清洗外生殖器,容易将病原体带入尿道引发感染。另外,过于频繁的性生活也会增加尿道损伤和感染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