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与子宫内膜癌在发病部位、好发人群、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诊断、治疗原则和预后方面存在差异。宫颈癌主要在宫颈,好发于特定因素人群,早期有接触性出血等表现,靠活检等诊断,治疗依分期等综合,早期预后较好;子宫内膜癌在子宫内膜,好发于相关因素人群,绝经后出血等为表现,分段诊刮等诊断,治疗以手术为主,早期预后相对较好,特殊人群有不同考虑。
一、发病部位
宫颈癌:主要发生在子宫颈部位,是发生在子宫阴道部及宫颈管的恶性肿瘤。
子宫内膜癌:发生在子宫内膜,是发生于子宫体内膜层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
二、好发人群
宫颈癌:性生活开始过早(如16岁前)、多个性伴侣、多孕多产、吸烟等因素会增加发病风险,在全球范围内,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总体发病高峰年龄在50-55岁左右,但也可见于年轻女性。
子宫内膜癌: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不孕不育、绝经延迟(如52岁以后绝经)、长期服用雌激素等因素相关,发病年龄较宫颈癌相对偏晚,平均发病年龄在60岁左右,尤其是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多见。
三、临床表现
宫颈癌:早期可能无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阴道流血,早期多为接触性出血(如性生活或妇科检查后出血),中晚期为不规则阴道流血;阴道排液,多数患者有白色或血性、稀薄如水样或米泔状、有腥臭味的阴道排液。晚期根据癌灶累及范围出现不同的继发症状,如尿频、尿急、便秘、下肢肿痛等。
子宫内膜癌:主要症状为绝经后阴道流血,量一般不多;尚未绝经者可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紊乱。阴道排液多为血性液体或浆液性分泌物,合并感染时可有脓血性排液,恶臭。晚期可出现下腹疼痛、贫血、消瘦等全身症状。
四、影像学及病理学诊断
宫颈癌: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了解子宫颈及子宫体情况;磁共振成像(MRI)有助于判断宫颈癌的浸润深度、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情况等;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可评估全身转移情况。
病理学诊断:宫颈活检是确诊宫颈癌的可靠方法,可通过阴道镜下活检、宫颈管搔刮等获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理类型等。常见病理类型为鳞状细胞癌、腺癌等。
子宫内膜癌:
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可了解子宫内膜厚度、有无占位等;MRI对评估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宫颈受累情况等有重要价值;CT可观察子宫大小、宫腔内情况及有无转移灶等。
病理学诊断:分段诊刮是诊断子宫内膜癌最常用、最有价值的方法,通过刮取子宫内膜及宫颈管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能明确病变性质及组织学类型,常见病理类型为子宫内膜样癌等。
五、治疗原则
宫颈癌:治疗方法主要根据临床分期、患者年龄、生育要求等综合制定,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早期宫颈癌(Ⅰ-ⅡA期)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根据高危因素决定是否辅助放化疗;中晚期宫颈癌(ⅡB期及以上)以同步放化疗为主。
子宫内膜癌:治疗以手术为主,根据手术病理分期及复发高危因素决定是否辅助放疗、化疗等。早期子宫内膜癌(Ⅰ期)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据病理类型、肌层浸润深度等决定是否辅助治疗;晚期或复发子宫内膜癌采用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等综合治疗。
六、预后
宫颈癌:预后与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等密切相关,早期宫颈癌经规范治疗后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晚期宫颈癌预后相对较差。
子宫内膜癌:总体预后较宫颈癌相对好一些,早期患者预后较好,尤其是高分化的子宫内膜样癌,而浆液性癌等恶性程度高的病理类型预后相对较差,晚期患者预后则较差。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年轻有生育要求的宫颈癌患者,会在不影响预后的前提下尽量保留生育功能,但需严格把握适应证;对于子宫内膜癌的老年患者,需充分评估其身体状况,在治疗过程中关注其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选择相对温和但有效的治疗方案,同时注重营养支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