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增生性胃息肉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内镜下治疗和术后随访。一般治疗需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内镜下治疗有高频电凝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术后要定期病理复查和胃镜复查,特殊人群需特殊关注。
一、一般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
对于有胃增生性胃息肉的患者,无论年龄、性别,都应注意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因为长期熬夜可能会影响机体的内分泌和免疫系统,进而对胃部的修复和整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同时,要保持适度的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运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胃部的消化功能,减少胃部疾病的发生风险。另外,要避免吸烟和过度饮酒,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以及酒精都会对胃黏膜造成刺激,加重胃黏膜的损伤,增加胃息肉发展的可能性。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患者应在家长的监督下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家长要引导孩子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老年患者则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度调整运动强度,避免因运动过度导致身体不适。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身体的内分泌状态会发生变化,更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以维护胃部健康;男性患者也要同样重视生活方式对胃部健康的影响。
2.饮食管理
患者应遵循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原则。多吃蔬菜水果,如富含维生素C的橙子、柠檬,富含膳食纤维的芹菜、菠菜等,蔬菜水果可以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助于胃黏膜的修复和保护。增加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类等,蛋白质是身体修复的重要原料。减少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咖啡、浓茶等,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可能导致胃黏膜炎症加重,促进胃息肉的生长。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控制饮食中糖分的摄入,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高血压患者则要注意低盐饮食等,根据自身病史调整饮食结构。
二、内镜下治疗
1.高频电凝切除术
这是治疗胃增生性胃息肉较为常用的内镜下方法。对于较小的胃增生性胃息肉,一般可以通过胃镜将高频电凝设备导入胃部,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息肉组织凝固坏死,从而达到切除息肉的目的。该方法适用于大多数直径小于2厘米的胃增生性胃息肉。在操作过程中,要准确定位息肉,确保完整切除息肉组织。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患者由于身体耐受性等因素,需要特别谨慎操作,老年患者则要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确保能够耐受内镜操作。
2.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对于较大的胃增生性胃息肉或者怀疑有恶变倾向的胃息肉,可采用ESD。该方法是在内镜下将息肉与其下方的黏膜下层进行剥离,能够完整切除较大的息肉组织,并且可以对切除的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息肉的性质。在操作过程中,需要较高的内镜操作技巧,要注意避免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等病史的患者,如冠心病患者,要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进行操作,并且操作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对于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谨慎选择是否进行该操作。
三、术后随访
1.病理复查
患者在接受胃息肉切除术后,要定期进行病理复查。一般术后1-3个月要进行第一次病理复查,以明确息肉是否完全切除以及有无残留的病变组织。如果第一次病理复查结果正常,可根据情况适当延长复查间隔时间,但至少每年要进行一次病理复查。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有家族胃病史的患者等特殊人群,要更加密切地进行病理复查,因为这类人群发生胃息肉复发或恶变的风险相对较高。
2.胃镜复查
术后还需要定期进行胃镜复查,观察胃部创面的愈合情况以及是否有新的息肉生长。一般术后6个月进行第一次胃镜复查,之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复查间隔。儿童患者在术后复查时,要选择合适的胃镜检查方式,尽量减少对儿童身体的不良影响;老年患者在复查时要注意操作过程中的舒适感和安全性,必要时可采取一些辅助措施确保检查顺利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