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可由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癌等引起。消化性溃疡因胃酸胃蛋白酶自身消化等致溃疡侵蚀血管出血,有周期性腹痛等表现;急性胃黏膜病变由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大量饮酒、应激等诱因致,有相应诱因及呕血黑便等表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主要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致,呕血量大伴休克表现;胃癌因肿瘤血管破裂出血,有相应发病及表现,不同年龄人群发病相关因素及表现有差异。
一、消化性溃疡
1.发病机制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常见的引起胃出血的原因。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自身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关键。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重要因素,幽门螺杆菌可破坏胃黏膜的防御屏障,使胃酸和胃蛋白酶更容易损伤黏膜,导致溃疡形成,当溃疡侵蚀到血管时就会引起出血。不同年龄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概率可能不同,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也可能出现消化性溃疡相关胃出血,而老年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相对较高,且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修复能力下降,溃疡更容易出血。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紧张、吸烟、饮酒等会加重胃黏膜损伤,增加溃疡出血风险,有长期饮酒史的人群胃黏膜长期受酒精刺激,易发生溃疡出血。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的人群复发风险高,更易出现胃出血。
2.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有周期性上腹部疼痛,胃溃疡多在进食后疼痛,十二指肠溃疡多在空腹时疼痛,之后可能出现呕血和(或)黑便,呕血颜色取决于出血量和出血速度,若出血速度较慢,呕血多呈咖啡色,若出血速度快、量多,则可呕出鲜红色血液,黑便则是因为血红蛋白在肠道内被分解,形成硫化铁,使大便呈黑色。
二、急性胃黏膜病变
1.常见诱因
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是常见诱因,如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会抑制环氧合酶,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削弱胃黏膜的保护屏障。不同年龄对非甾体类抗炎药的耐受性不同,老年人肝肾功能相对减退,药物代谢减慢,更容易出现胃黏膜损伤。生活方式中,大量饮酒也可引起急性胃黏膜病变,酒精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严重时引起出血。有长期大量饮酒史的人群胃黏膜损伤风险高。应激状态也是重要原因,如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脑出血等,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引起胃黏膜血管收缩,缺血缺氧,导致胃黏膜损伤出血。例如,严重创伤患者在创伤后机体应激反应强烈,易发生急性胃黏膜病变出血。
2.临床表现
患者多有明确的诱因,如近期有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大量饮酒或应激事件等,然后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出血量可多可少,轻症可能仅表现为大便隐血阳性。
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1.病因及机制
主要见于肝硬化患者,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进而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当曲张的静脉破裂时就会发生大量胃出血。不同年龄人群肝硬化的病因可能不同,如年轻人可能因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导致肝硬化,老年人可能因酒精性肝病等导致肝硬化。生活方式中,长期大量饮酒是酒精性肝病的重要诱因,进而增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有肝硬化病史的人群是高危人群,随着肝硬化病情进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逐渐增加。
2.临床表现
患者呕血多为大量鲜红色血液,病情凶险,出血量大,常伴有头晕、心慌、乏力等休克表现,因为出血量较大,短时间内可导致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
四、胃癌
1.发病情况
胃癌也可引起胃出血,肿瘤组织生长过程中血管破裂导致出血。不同年龄胃癌的发病率有差异,一般中老年人群胃癌发病率相对较高,但近年来年轻人胃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生活方式中,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酗酒等可能增加胃癌发生风险,进而增加胃出血的可能性。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患胃癌风险更高,更易出现胃出血情况。
2.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有上腹部疼痛、食欲减退、消瘦等表现,同时伴有呕血、黑便等出血症状,黑便多呈持续性、潜血试验强阳性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