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外疝是腹腔脏器或组织通过腹壁薄弱点等向体表突出形成的疝,有解剖基础相关因素,常见类型如腹股沟疝(分斜疝和直疝,受年龄、生活方式影响)、股疝(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易嵌顿绞窄)、脐疝(分小儿和成人,小儿多先天,成人多后天),临床表现有典型可复性肿块及嵌顿绞窄表现(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诊断靠病史、体格检查等,治疗一岁以下婴幼儿脐疝可保守,大多需手术,不同人群手术有考量。
解剖基础相关因素
腹壁由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筋膜等结构组成,正常情况下这些结构维持着腹壁的完整性和强度。当腹壁存在先天性的薄弱区域,如胚胎发育过程中鞘状突未闭合等情况,就为腹外疝的形成提供了解剖学基础;后天因素中,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肌肉退化、腹壁强度降低;或者存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外伤导致腹壁破损等,都可能使腹壁出现薄弱点或缺损。
常见类型及特点
腹股沟疝:最为常见,又可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腹股沟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疝内容物可通过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腹股沟直疝常见于老年人,是经直疝三角突出形成,一般不进入阴囊。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患腹股沟斜疝多与先天性鞘状突未闭有关,随着生长发育有一定自愈可能,但也需密切观察;老年人由于腹壁肌肉萎缩等原因,腹股沟直疝发生率相对较高。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腹内压长期处于较高状态,腹股沟疝的发病风险增加。
股疝: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疝内容物通过股环、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由于股管较狭窄,股疝容易发生嵌顿,嵌顿后进展为绞窄性疝的风险较高。
性别因素影响:女性骨盆较宽大,股环相对宽松,且妊娠等因素可能导致腹内压变化,增加股疝发病几率。
脐疝:包括小儿脐疝和成人脐疝。小儿脐疝多为先天性,是由于脐环闭锁不全或脐部瘢痕组织薄弱,在腹内压增高时,腹腔内容物突出形成;成人脐疝较少见,多数是后天因素引起,如肥胖、多次妊娠等导致腹壁强度降低。
年龄因素影响:小儿脐疝一般在2岁内有自愈可能,而成人脐疝自行愈合的机会少,需要手术治疗。
临床表现
典型表现:体表可发现可复性肿块,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肿块突出,平卧休息或用手推送时肿块可回纳腹腔。
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差异:儿童患者的疝块往往较小,且可能因患儿不会准确表述病情而被忽视,家长需留意孩子腹股沟区或脐部是否有异常包块;老年人的疝块可能因腹壁较松弛而容易回纳,但由于老年人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腹内压增高情况较常见,疝块突出频繁。
嵌顿或绞窄表现:当疝内容物不能回纳,伴有疼痛、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时,提示发生了嵌顿或绞窄。此时病情较为危急,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特殊人群风险:婴幼儿发生嵌顿疝时,由于其组织较娇嫩,嵌顿后更容易出现血运障碍,且婴幼儿无法准确表达疼痛等不适,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孩子腹部及疝块情况;对于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下降,对疼痛等刺激的反应可能不敏感,嵌顿疝容易被忽视,延误治疗时机。
诊断与治疗原则
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格检查,一般通过视诊发现体表肿块,触诊可初步判断肿块性质,必要时可结合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明确疝内容物情况及有无嵌顿等。
不同年龄检查注意事项:小儿进行超声检查时要注意轻柔操作,避免对患儿造成不必要的损伤;老年人进行检查时要考虑其身体耐受性,可能需要结合多种检查手段综合判断。
治疗:一岁以下婴幼儿的脐疝有自行愈合可能,可暂采取保守治疗,如使用疝带压迫;但大多数腹外疝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是治疗腹外疝的有效方法,包括传统的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等。
特殊人群手术考量:小儿手术需充分评估其身体状况,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手术方式;老年人手术前要积极改善全身状况,控制基础疾病,如控制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肺部感染等,以降低手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