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复旧不全是产后子宫恢复异常,病因包括胎盘胎膜残留、子宫肌纤维病变等,临床表现有恶露异常、子宫增大、腰痛下腹坠胀,可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超声检查诊断,治疗需促进宫缩、清除残留、控制感染,特殊人群如产妇、高龄产妇、有基础疾病产妇需注意相应事项。
病因
胎盘、胎膜残留:妊娠晚期或分娩过程中,部分胎盘、胎膜组织残留于宫腔内,影响子宫收缩,是引起子宫复旧不全常见的原因之一。例如,某些孕妇在分娩后,胎盘剥离不完全,导致部分胎盘组织滞留,就会干扰子宫正常的复旧过程。
子宫肌纤维病变:如多胎妊娠、巨大胎儿、子宫肌瘤合并妊娠等情况,使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肌纤维变性,影响子宫收缩功能。多胎妊娠时,子宫体积明显增大,肌纤维被过度拉伸,产后子宫肌纤维收缩能力下降,容易发生复旧不全。
子宫过度后倾、后屈:这会影响子宫的正常收缩及恶露排出,导致子宫复旧缓慢。比如,一些产妇在产后长期保持后倾、后屈的体位,使得子宫位置异常,不利于子宫收缩和恢复。
感染:产褥期生殖道受病原体侵袭,引起子宫内膜炎等感染性疾病,炎症刺激可影响子宫收缩。例如,产后不注意个人卫生,导致细菌逆行感染宫腔,引发子宫内膜炎症,进而影响子宫复旧。
产妇全身因素:产妇体质虚弱、合并慢性疾病(如贫血、营养不良等),也会影响子宫复旧。体质虚弱的产妇自身恢复能力较差,产后子宫收缩乏力,容易出现子宫复旧不全;贫血的产妇由于机体携氧能力下降,影响子宫肌细胞的正常功能,也不利于子宫复旧。
临床表现
恶露异常:正常产后恶露有血腥味,但无臭味,持续4-6周,总量为250-500ml。子宫复旧不全时,恶露量增多,血性恶露持续时间延长,并伴有臭味。例如,产后恶露原本应该逐渐减少,颜色由鲜红转为淡红、白色,但子宫复旧不全的产妇恶露量增多,且血性恶露持续10天以上仍未干净,还伴有臭味。
子宫增大:产后子宫应每日下降1-2cm,10天左右降至盆腔内。子宫复旧不全时,子宫较同期正常产褥期子宫大且软。可通过触诊子宫底的位置来判断,如产后10天子宫底仍在脐上,提示子宫复旧不全。
腰痛及下腹坠胀感:由于子宫收缩不良,产妇常感腰痛及下腹坠胀,尤其是在哺乳时,因为哺乳可反射性引起缩宫素分泌增加,刺激子宫收缩,从而加重疼痛。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了解产妇的妊娠、分娩情况,是否有胎盘、胎膜残留史,是否存在子宫肌纤维病变相关因素等。
体格检查:检查子宫大小、质地及恶露情况。通过触诊子宫底,测量子宫大小,判断子宫复旧是否正常;观察恶露的量、颜色、气味等。
超声检查:B超可了解子宫大小、宫腔内有无残留组织及子宫复旧情况。超声下可清晰看到子宫肌层的回声、宫腔内是否有异常回声等,有助于明确诊断子宫复旧不全及判断是否有胎盘、胎膜残留等情况。
治疗原则
促进子宫收缩:可使用缩宫素等药物促进子宫收缩。缩宫素能刺激子宫平滑肌收缩,减少出血,促进子宫复旧。
清除宫腔残留:若有胎盘、胎膜残留,应行清宫术,清除残留组织,以利于子宫复旧。
控制感染:如有感染,根据病原体类型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产妇:产后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预防感染。对于体质虚弱的产妇,应加强营养支持,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以促进身体恢复。
高龄产妇:高龄产妇发生子宫复旧不全的风险相对较高,产后更要密切观察子宫复旧情况,加强产后随访。高龄产妇自身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子宫复旧能力可能不如年轻产妇,所以需要更加精心地护理和监测。
有基础疾病产妇:如合并贫血、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产妇,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于合并贫血的产妇,应补充铁剂等纠正贫血;合并糖尿病的产妇要控制血糖水平,因为高血糖可能影响子宫的恢复,增加子宫复旧不全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