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炎可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粪便常规、培养、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结肠镜)诊断,治疗分病因治疗(针对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和对症治疗(止泻、调节菌群、缓解腹痛),预防需从饮食、生活方式及避免滥用抗生素等方面入手,包括养成良好饮食习惯、保持良好生活作息、注意腹部保暖、避免滥用抗生素及积极治疗肠道基础疾病等。
一、慢性肠炎的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过程,包括起病时间、症状表现(如腹泻、腹痛的特点,腹泻的频率、大便的性状等)、是否有诱因(如饮食不当、感染等)、既往病史(尤其是胃肠道疾病史)、用药史等。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病史特点可能不同,儿童慢性肠炎可能与饮食卫生、肠道感染后的恢复等相关,女性患者需考虑是否与内分泌等因素有关。
(二)体格检查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部,观察有无腹部压痛、包块等。儿童体格检查时要注意动作轻柔,女性患者检查时要尊重隐私。
(三)实验室检查
1.粪便常规:可了解大便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卵等。例如,肠道感染引起的慢性肠炎可能会有白细胞增多等表现。不同年龄儿童的粪便常规正常参考值不同,需注意区分。
2.粪便培养:有助于明确是否有病原菌感染,如细菌、真菌等感染。对于有反复腹泻等情况的患者,粪便培养可以找到致病原,指导治疗。
3.血液检查
血常规:可了解有无感染及贫血等情况。感染时可能会出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等。
血生化:包括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检查,了解患者的全身状况,慢性肠炎患者可能因长期腹泻出现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如低钾血症等。
(四)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可观察肠道的形态、有无占位等情况,对于儿童等不适合进行内镜检查的患者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
2.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肠炎的重要手段,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有无充血、水肿、溃疡、糜烂等,并可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但对于儿童,需根据具体情况谨慎选择,评估检查的必要性和风险。
二、慢性肠炎的治疗方法
(一)病因治疗
1.感染性因素
若为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肠炎,根据粪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但要注意儿童使用抗生素的禁忌和谨慎性,避免滥用。
若为真菌感染,可使用抗真菌药物。
2.非感染性因素
对于因饮食因素引起的慢性肠炎,需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等。例如,乳糖不耐受引起的慢性肠炎,需限制含乳糖食物的摄入。
(二)对症治疗
1.止泻治疗
对于腹泻严重的患者,可使用止泻药物。但儿童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或有较大副作用的止泻药。
如蒙脱石散等,可吸附肠道内的毒素和病菌,起到止泻作用。
2.调节肠道菌群
可使用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等,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功能。不同年龄的患者可选择适合其年龄段的益生菌制剂,儿童使用时要注意制剂的安全性和适用性。
3.缓解腹痛
对于腹痛明显的患者,可根据情况使用解痉药物,但儿童使用需谨慎,避免影响其胃肠功能的正常发育。
三、慢性肠炎的预防措施
(一)饮食方面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儿童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如变质的食物、被污染的水果等。
2.对于有特殊饮食需求的人群,如乳糖不耐受者,要选择合适的替代食品。
(二)生活方式方面
1.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锻炼方式可有所不同,儿童可选择适合其年龄的户外活动等。
2.注意腹部保暖,尤其是儿童和女性,避免腹部受凉引起肠道功能紊乱。
(三)其他方面
1.避免滥用抗生素,尤其是儿童,防止因抗生素滥用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起慢性肠炎。
2.对于有肠道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复查,预防慢性肠炎的发生和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