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感染病因包括女性尿道生理结构因素、泌尿系统结构或功能异常、机体免疫力低下;临床表现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相关检查有尿常规、尿细菌培养、影像学检查;预防与应对措施包括多饮水、注意个人卫生、避免长时间憋尿,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老年人、儿童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病因方面
(一)女性尿道生理结构因素
女性尿道短而宽,且尿道外口毗邻阴道和肛门,细菌容易侵入。例如,成年女性尿道长度约3-5厘米,相比男性尿道更短,这使得细菌更容易从尿道外口进入尿道引发感染。性生活时,容易将周围细菌带入尿道,增加感染风险。此外,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尿道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下降,也易发生尿道感染。
(二)泌尿系统结构或功能异常
1.尿路梗阻:如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等可引起尿液排出不畅,尿液淤积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例如尿路结石堵塞输尿管,导致上段尿路尿液积聚,细菌在其中大量繁殖,进而引发尿道感染。
2.膀胱输尿管反流:尿液从膀胱反流至输尿管甚至肾盂,使细菌容易在肾脏等部位定植,增加尿道感染反复发作的可能。这种情况在儿童中相对常见,尤其是婴儿时期膀胱输尿管连接部发育不完善,更易发生反流。
(三)机体免疫力低下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尿液中含糖量高,有利于细菌生长;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器官移植后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遭受细菌侵袭引发尿道感染。此外,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免疫力相对较低,也是尿道感染的高发人群。
二、临床表现与相关检查
(一)临床表现
经常尿道感染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部分患者可出现尿道灼热感,严重时可出现血尿,尿液可浑浊。如果感染上行至肾脏,还可能出现腰痛、发热等全身症状。儿童尿道感染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发热、哭闹不安、拒食等。
(二)相关检查
1.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有的患者还可出现红细胞,尿中可找到细菌。
2.尿细菌培养:可以明确感染的细菌种类,并且能进行药敏试验,为选择敏感抗生素提供依据。一般留取清洁中段尿进行培养,若菌落计数>10CFU/ml,多提示有感染。
3.影像学检查:对于反复尿道感染的患者,需要进行泌尿系统超声、静脉肾盂造影等检查,以排除泌尿系统结构异常,如尿路结石、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等情况。
三、预防与应对措施
(一)一般预防措施
1.多饮水:每天保证充足的饮水量,一般建议不少于1500-2000毫升,多排尿可以起到冲刷尿道的作用,减少细菌在尿道的定植。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应养成多饮水的习惯。儿童可以通过多喝白开水来增加尿量,比如年龄较小的儿童每次可适当饮用一定量的水,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加饮水量。
2.注意个人卫生:女性要注意会阴部清洁,勤换内裤,大便后应从前向后擦拭,避免将肛门细菌带到尿道。性生活前后,男女双方都应清洗外生殖器。对于儿童,要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尿布,避免粪便污染外阴。
3.避免长时间憋尿: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应避免长时间憋尿,有尿意时应及时排尿。因为长时间憋尿会使尿液在膀胱内停留时间过长,细菌滋生的机会增加。
(二)针对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如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餐后血糖尽量控制在10mmol/L以下等。同时要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定期监测尿常规等,以便及时发现尿道感染并处理。
2.老年人:要注意加强营养,适当运动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定期进行泌尿系统检查,如超声检查等,及时发现泌尿系统可能存在的结构异常。如果出现尿频、尿急等尿道感染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
3.儿童:家长要关注儿童的排尿情况,若儿童出现发热、哭闹不安等异常表现,要考虑尿道感染的可能,及时带儿童就医。同时要按照正确的方法为儿童清洁外阴等,预防尿道感染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