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牙易患龋与多种因素有关,乳牙牙体组织矿化程度低、牙面窝沟点隙多且口腔自洁能力差;饮食中含糖及黏性食物摄入多;口腔有致龋菌定植且易形成菌斑;儿童刷牙不规范、缺乏口腔清洁意识;唾液分泌少且缓冲能力弱、牙齿发育阶段矿化等不足。
一、乳牙的解剖生理特点
1.牙体组织特点
矿化程度低:乳牙的釉质和牙本质的矿化程度比恒牙低,这使得乳牙更容易被酸腐蚀。例如,研究表明乳牙釉质的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无机成分相对较少,在面对口腔中的酸性物质时,抵御能力较弱。
牙面窝沟点隙多:乳牙的咬合面有很多窝沟点隙,这些部位容易滞留食物残渣。儿童在进食后,食物碎屑容易残留在乳牙的窝沟点隙内,为致龋菌的滋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比如,磨牙的咬合面存在复杂的窝沟结构,食物残渣难以清洁,致龋菌可在其中发酵产酸。
2.口腔自洁能力差
儿童,尤其是幼儿时期,口腔的清洁能力较弱。他们的口腔肌肉运动不协调,刷牙等清洁口腔的能力有限。而且幼儿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不能有效清除牙齿表面的菌斑和食物残渣。例如,3-6岁的儿童可能还不能熟练地进行有效的口腔清洁,导致乳牙表面容易堆积菌斑。
二、饮食因素
1.含糖食物摄入多
儿童的饮食中往往含有较多的糖类物质。比如,儿童喜欢吃糖果、巧克力、甜饮料等。这些含糖食物在口腔中被致龋菌分解,产生酸性物质。例如,变形链球菌等致龋菌可以利用糖类产酸,酸性物质会不断侵蚀乳牙的硬组织,从而引发龋齿。而且儿童可能在一天中多次摄入含糖食物,增加了牙齿与酸性物质接触的机会。
黏性食物易滞留:一些黏性较大的食物,如糯米制品等,也容易黏附在乳牙表面。它们在口腔中不易被清除,会被致龋菌利用产酸,导致乳牙龋坏。例如,儿童食用糯米糍等黏性食物后,食物残渣容易长时间停留在牙齿表面,为细菌产酸创造条件。
三、口腔细菌因素
1.致龋菌定植
口腔中存在多种细菌,其中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等是主要的致龋菌。儿童出生后不久,致龋菌就可能在口腔中定植。在乳牙萌出后,这些致龋菌更容易在乳牙表面定植繁殖。例如,通过唾液传播等途径,致龋菌可以附着在乳牙的牙面,开始生长繁殖。
菌斑形成:致龋菌在乳牙表面定植后,会形成菌斑。菌斑是一种细菌性生物膜,由细菌、唾液蛋白等组成。菌斑中的细菌不断代谢食物中的糖类,产生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持续作用于乳牙,导致脱矿,进而引发龋齿。比如,菌斑中的细菌发酵糖类产生乳酸等有机酸,使牙齿局部的pH值降低,破坏牙齿的矿物质平衡。
四、儿童口腔卫生习惯因素
1.刷牙不规范:儿童在乳牙期,刷牙的技巧尚未熟练掌握。很多儿童不能做到有效刷牙,如刷牙时间过短、刷牙部位不准确等。例如,儿童可能只是简单地在口腔中晃动牙刷,没有充分清洁牙齿的各个面,导致牙齿表面的菌斑和食物残渣不能被彻底清除,增加了乳牙患龋的风险。
2.缺乏口腔清洁意识:幼儿可能没有形成良好的口腔清洁意识,家长如果没有及时引导和督促,儿童可能不会主动进行口腔清洁。比如,一些儿童不知道每天需要清洁牙齿,导致乳牙表面长期存在污垢,容易引发龋齿。
五、生长发育因素
1.唾液分泌特点:儿童时期唾液的分泌量和性质与恒牙期有所不同。幼儿的唾液分泌相对较少,而且唾液的缓冲能力较弱。唾液可以起到清洁口腔、缓冲酸性物质等作用,唾液分泌少且缓冲能力弱,就不能很好地中和口腔中的酸性物质,使得乳牙更容易受到酸的侵蚀。例如,唾液中的碳酸氢盐等可以中和酸性物质,幼儿唾液中这类物质含量相对低,对酸性物质的中和作用减弱。
2.牙齿发育阶段:乳牙处于不断发育的阶段,在乳牙的发育过程中,其硬组织的形成和矿化还没有完全成熟。相比恒牙,乳牙在矿化程度等方面存在不足,所以在面对口腔中的不良因素时,更容易发生龋坏。比如,乳牙牙本质的厚度相对较薄,牙髓组织相对更接近牙表面,一旦发生龋坏,更容易影响牙髓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