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是阑尾发生急性或慢性炎症的外科常见急腹症,病因包括阑尾管腔阻塞和细菌感染,可分急性与慢性两类,急性又根据病理进展细分。其典型症状为转移性右下腹痛,伴胃肠道及全身症状,体征包括右下腹压痛等,诊断需结合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如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且要与右侧输尿管结石等疾病鉴别。治疗以手术为主,急性确诊后尽早行阑尾切除术,穿孔性或坏疽性需术中冲洗腹腔,术后抗感染;非手术治疗仅适用于早期单纯性或无法耐受手术者。特殊人群如儿童与青少年、孕妇、老年人各有注意事项,儿童易误诊且穿孔风险高,孕妇手术需权衡利弊,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且合并基础疾病时需术前优化管理。预防与康复建议包括饮食调整、生活习惯改善及术后康复指导,如避免暴饮暴食、饭后不剧烈运动、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等,患者术后需遵医嘱复查,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一、什么是阑尾炎?
阑尾炎是指阑尾发生急性或慢性炎症的疾病,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阑尾位于右下腹,是连接盲肠的细长管状结构,其功能尚不完全明确,但可能参与免疫调节。当阑尾管腔阻塞(如粪石、淋巴组织增生或异物)或细菌感染时,可能引发炎症反应,导致局部组织充血、水肿甚至坏死。
二、阑尾炎的分类与病因
1.急性阑尾炎
病因:主要与阑尾管腔阻塞(如粪石、肿瘤)和细菌感染(如大肠埃希菌、链球菌)有关。
分类:根据病理进展可分为单纯性、化脓性、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后者可能引发腹膜炎或脓毒症。
2.慢性阑尾炎
病因:多为急性阑尾炎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所致,也可能与阑尾管腔狭窄、纤维化有关。
症状:常表现为右下腹隐痛,可能因饮食不当或劳累诱发。
三、阑尾炎的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转移性右下腹痛:初期为上腹或脐周疼痛,6~8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并固定。
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
全身症状:发热(体温38℃左右)、乏力,穿孔性阑尾炎可能引发寒战、高热。
2.体征
右下腹压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麦氏点,即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处)。
结肠充气试验(Rovsing征)、腰大肌试验或闭孔内肌试验阳性可能提示阑尾位置异常。
四、阑尾炎的诊断与鉴别
1.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10×10/L以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影像学检查:超声可见阑尾肿胀、周围积液或粪石;CT对复杂病例诊断价值更高。
2.鉴别诊断
需与右侧输尿管结石、卵巢囊肿蒂扭转、异位妊娠破裂等疾病鉴别,尤其需警惕老年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时的症状不典型性。
五、阑尾炎的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
急性阑尾炎确诊后应尽早行阑尾切除术,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
穿孔性或坏疽性阑尾炎需术中彻底冲洗腹腔,术后需抗生素预防感染。
2.非手术治疗
仅适用于早期单纯性阑尾炎或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需联合抗生素(如头孢类、甲硝唑)控制感染,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与青少年
儿童阑尾炎易误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需结合超声检查。
青少年患者穿孔风险较高,确诊后应尽快手术。
2.孕妇
妊娠期阑尾炎易引发流产或早产,需行超声或MRI检查(避免CT辐射)。
手术时机需权衡利弊,早期手术可降低穿孔风险。
3.老年人
症状可能不典型(如无发热或腹痛),需结合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合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病)时,需术前优化管理。
七、预防与康复建议
1.饮食调整
避免暴饮暴食,减少高脂、高纤维食物摄入,预防便秘。
2.生活习惯
饭后避免剧烈运动,防止食物残渣进入阑尾管腔。
3.术后康复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预防肠粘连;切口愈合前避免剧烈运动。
阑尾炎的诊断需结合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特殊人群需个体化评估,早期干预可降低并发症风险。患者术后需遵医嘱复查,出现发热、腹痛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