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病由淋球菌引起,经性接触或产道感染,有急慢性表现及相应实验室检查与治疗原则;尿道炎分淋菌性、非淋菌性和非感染性,各有不同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原则,不同人群感染表现及治疗有差异,生活方式等对感染有影响。
一、定义与病因
淋病
是由淋病奈瑟菌(简称淋球菌)引起的以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感染为主要表现的性传播疾病。淋球菌主要侵犯黏膜,尤其对柱状上皮和移行上皮有亲和力。成人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新生儿可通过产道感染。
女性感染后,宫颈内膜、尿道等易受累;男性主要累及尿道等部位。
尿道炎
是尿道黏膜的炎症,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分为淋菌性尿道炎和非淋菌性尿道炎。非淋菌性尿道炎主要由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等感染引起;还有部分尿道炎是由尿道损伤、尿道异物、尿道梗阻(如包皮口狭窄、尿道狭窄等)、邻近器官炎症(如前列腺炎、精囊炎等)等非感染因素导致。
二、临床表现
淋病
男性急性淋病:潜伏期1-10天,平均3-5天。初期尿道口灼痒、红肿及外翻,排尿时灼痛,伴尿频,尿道口有少量黏液性分泌物,24小时后症状加剧,分泌物变为黄色脓性,可伴有腹股沟淋巴结炎等。
女性急性淋病:约60%女性淋病患者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好发于宫颈、尿道。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阴道脓性分泌物增多,外阴瘙痒,可伴有尿痛、尿频等,检查可见宫颈充血、水肿、触痛等。
淋病慢性期:淋病若未及时治疗,可转为慢性,男性可出现前列腺炎、精囊炎、附睾炎等,女性可出现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等,可导致不孕不育等不良后果。
尿道炎
淋菌性尿道炎:临床表现与男性急性淋病相似,但症状相对较轻。
非淋菌性尿道炎:潜伏期1-3周,起病较缓慢,尿道刺痒、灼痛,可伴有轻重不同的尿频、尿急、尿痛,尿道口轻度红肿,分泌物稀薄,呈浆液性或脓性,量较少,部分患者晨起时尿道口有少量痂膜封口或裤裆污秽。
非感染性尿道炎:由尿道损伤引起的尿道炎,有尿道损伤病史,可出现尿道疼痛、出血等;尿道异物引起的尿道炎,有尿道异物置入史,可出现尿道刺激症状、感染等表现;尿道梗阻引起的尿道炎,除了有原发病的表现外,还可出现尿道不适、感染等症状。
三、实验室检查
淋病
涂片检查:取尿道或宫颈分泌物涂片,革兰染色,镜下可见多核白细胞内有革兰阴性双球菌,对女性患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男性急性淋病患者的阳性率可达90%左右。
培养检查:是诊断淋病的金标准。将分泌物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培养基或Thayer-Martin培养基,在含5%-10%二氧化碳的环境中培养,可分离出淋球菌。
尿道炎
淋菌性尿道炎:涂片和培养可发现淋球菌。
非淋菌性尿道炎:涂片检查可见中性粒细胞,在油镜(1000倍)下平均每视野>5个为阳性;沙眼衣原体检测可采用核酸扩增试验等方法;解脲支原体检测也可采用核酸扩增试验等方法。
非感染性尿道炎:主要通过询问病史、尿道检查等明确病因,如尿道损伤可通过尿道造影等检查明确损伤情况,尿道异物可通过X线等检查发现异物。
四、治疗原则
淋病
治疗原则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遵循及时、足量、规则用药的原则。常用药物有头孢曲松、大观霉素等。性伴侣应同时进行检查和治疗,治疗期间避免性行为。
尿道炎
淋菌性尿道炎:治疗同淋病,采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非淋菌性尿道炎:常用药物有阿奇霉素、多西环素等。
非感染性尿道炎:主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尿道损伤较轻者可观察,重者需手术修复;尿道异物需取出异物;尿道梗阻需解除梗阻等。
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在感染淋病和尿道炎时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及治疗反应。例如,新生儿感染淋病时情况较为特殊,需特别关注;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感染尿道炎时,症状可能会有变化,治疗时需考虑这些因素。生活方式方面,有不洁性行为的人群感染淋病等性传播疾病的风险增加,应避免高危性行为。有相关病史的人群再次感染的风险可能较高,需加强预防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