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疝气通常指小儿腹股沟疝,由鞘状突未闭合等先天性因素及腹压增加相关因素引发,有腹股沟区域可复性包块等临床表现,通过体格检查、超声检查诊断,6个月以下婴儿可非手术治疗,6个月以上多需手术治疗,女童患疝气时家长需更细心观察及护理。
一、定义与解剖基础
小女孩疝气通常指小儿腹股沟疝,是小儿普通外科常见疾病之一。正常情况下,胎儿发育过程中睾丸会从腹腔逐渐下降至阴囊,在这个过程中,腹膜会形成一个鞘状突,婴儿出生后,鞘状突应该逐渐闭合。如果鞘状突未闭合,就会导致腹腔内的肠管等组织通过未闭合的鞘状突突出到体表,从而形成疝气。女童的疝气相对男童来说发生率较低,但同样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二、临床表现
1.腹股沟区域包块:在腹股沟部位或者阴囊部位会出现可复性的包块,尤其是在孩子哭闹、站立、咳嗽等腹压增加的情况下,包块会明显突出;而在孩子平卧休息或者用手轻柔推送时,包块可以回纳到腹腔内。对于女童,疝内容物除了肠管外,有时可能是卵巢等组织,包块的表现可能与男童略有不同,但主要也是可复性的特点。
2.局部不适:部分孩子可能会因为包块的存在而出现局部的坠胀感等不适,但由于小儿表达能力有限,可能更多的是通过哭闹等方式来表现。如果疝内容物发生嵌顿,也就是突出的包块不能回纳,孩子会出现剧烈哭闹、腹痛、呕吐等症状,此时情况比较危急,需要及时就医。
三、发病原因
1.先天性因素:如前面提到的鞘状突未闭合是主要的先天性因素。胎儿在发育过程中,鞘状突的闭合时间和方式存在个体差异,如果鞘状突闭合延迟或者不完全闭合,就为疝气的形成提供了解剖学基础。这种先天性因素在女婴中也可能存在,只是相对男婴来说发生率稍低。
2.腹压增加相关因素:孩子如果存在长期便秘的情况,会导致排便时需要用力,从而增加腹腔内压力;或者孩子经常剧烈哭闹,也会使腹腔内压力升高。这些因素会促使原本有鞘状突未闭合情况的孩子更容易发生疝气。比如,当孩子长时间哭闹时,腹腔内压力升高,肠管等组织就更容易通过未闭合的鞘状突突出形成包块。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仔细检查孩子的腹股沟及阴囊部位,通过观察包块的形态、可复性等情况来初步判断是否为疝气。在检查过程中,会尝试推送包块看是否能回纳到腹腔,同时会注意包块的质地等情况。
2.超声检查:对于一些诊断不明确的情况,可能会进行超声检查。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腹腔内的组织是否通过鞘状突突出到体表,还能帮助判断疝内容物的性质,比如是肠管还是其他组织等,这对于制定治疗方案等有重要意义。
五、治疗与预后
1.非手术治疗:对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由于其鞘状突有自行闭合的可能,所以可以先采取非手术治疗。可以使用疝气带等辅助装置,但要注意正确使用,避免对孩子造成损伤。同时,要尽量减少孩子腹压增加的因素,如避免孩子剧烈哭闹、预防便秘等。
2.手术治疗:一般来说,6个月以上的婴儿如果鞘状突仍未闭合,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疝囊高位结扎术,通过手术将未闭合的鞘状突结扎,从而阻断腹腔内容物突出的通道。手术相对安全,预后较好,大多数孩子经过手术治疗后可以痊愈,且复发的几率较低。女童的手术治疗原则与男童相同,术后需要注意护理,保持手术部位的清洁干燥,避免孩子剧烈活动等,以促进伤口愈合和恢复。
六、特殊人群(女童)的温馨提示
女童患疝气时,家长需要更加细心观察。由于女童的生殖系统与疝气的关系,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避免对生殖系统可能产生的影响。在非手术治疗时,使用疝气带要严格按照正确方法,避免压迫到生殖器官。在手术治疗后,要密切关注手术部位的恢复情况以及生殖系统的发育等情况,定期带孩子进行复查。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孩子的生活习惯,尽量减少孩子腹压增加的情况发生,如安抚孩子情绪减少哭闹、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等,以促进孩子的康复和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