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尿路结石需从多方面入手,包括增加水分摄入,保证每日合适尿量;调整饮食结构,限制高钙、高草酸、高嘌呤食物及钠盐摄入,儿童饮食要兼顾营养均衡;适度运动,每周进行适量有氧运动,不同人群运动需适度;定期体检,高危人群、儿童、老年人等应定期进行泌尿系统检查,早期发现问题及时干预。
一、增加水分摄入
:
原理:足够的水分摄入可以增加尿量,稀释尿液中形成结石物质的浓度,减少晶体沉积。一般建议每天饮用2000-3000毫升的白开水或其他无咖啡因、无酒精的饮料。对于出汗较多的人群,如高温环境工作者或大量运动后,还需要适当增加饮水量。例如,研究表明,每日尿量少于1000毫升时,尿路结石形成的风险明显增加,而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2500毫升以上,能显著降低尿路结石的发生率。
不同人群考虑: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肾脏浓缩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更需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家长应引导儿童养成主动饮水的习惯;老年人由于口渴感减退,容易出现饮水不足的情况,家属应提醒老年人定时饮水,可少量多次饮用,以维持合适的尿量。
二、调整饮食结构
:
限制高钙食物过量摄入但并非完全禁止:虽然高钙饮食曾被认为可能增加尿路结石风险,但近年来研究发现,适量的钙摄入并不会增加结石风险,反而低钙饮食可能导致骨钙流失,增加尿钙排泄。不过,要避免过量摄入高钙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同时,应减少富含草酸的食物摄入,因为草酸与钙结合形成草酸钙结石。常见的高草酸食物有菠菜、苋菜、巧克力、坚果等。例如,菠菜中草酸含量较高,食用前可先焯水,以减少草酸含量。
控制高嘌呤食物摄入:高嘌呤饮食会使尿酸升高,进而增加尿酸结石的形成风险。应减少动物内脏、海鲜、红肉等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像动物肝脏、沙丁鱼、浓肉汤等应尽量避免食用。对于有痛风病史或尿酸水平较高的人群,更要严格控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
减少钠盐摄入:高盐饮食会增加尿钙排泄,从而促进尿路结石形成。建议每日钠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要注意减少腌制食品、加工肉类等含钠盐高的食物的食用,同时烹饪时尽量少用盐,可选择用其他调味料来增添风味。
儿童饮食注意: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饮食调整需兼顾营养均衡。要避免儿童过度摄入高糖、高盐、高草酸及高嘌呤食物。例如,对于学龄前儿童,应保证奶制品的合理摄入,同时控制巧克力、坚果等食物的量;对于学龄儿童,要引导其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减少垃圾食品的摄入。
三、适度运动
:
原理: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尿液流动,减少尿液中晶体的沉积。例如,散步、慢跑、跳绳、体操等运动都有助于预防尿路结石。运动可以使肾脏产生的尿液更快地流入输尿管、膀胱等部位,降低晶体在局部聚集形成结石的机会。一般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每分钟步行100-120步左右。
不同人群考虑:儿童可以选择适合其年龄的运动,如跳绳、踢毽子等,既能锻炼身体又有助于预防结石;老年人运动时要注意适度,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身体损伤,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对于患有某些慢性疾病的人群,如心血管疾病患者,运动前应咨询医生的意见,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
四、定期体检
:
原理:定期进行泌尿系统检查,如尿常规、泌尿系统超声等,可以早期发现尿路结石的迹象,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例如,通过尿常规可以发现尿液中是否有红细胞、白细胞及结晶等情况,泌尿系统超声可以直观地看到肾脏、输尿管、膀胱等部位是否有结石形成。一般建议每年进行一次泌尿系统的常规体检。
不同人群考虑:有尿路结石家族史的人群、曾患过尿路结石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应缩短体检间隔时间,如每半年进行一次泌尿系统检查;儿童也应定期进行泌尿系统检查,尤其是有家族结石病史的儿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结石发生率相对较高,更要重视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泌尿系统异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