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阑尾炎术后需从休息与活动、饮食管理、伤口护理、病情观察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护理。休息与活动上术后早期卧床,渐增活动量;饮食上术后依胃肠恢复情况从流质过渡到正常饮食;伤口要观察情况并保持清洁干燥;需观察体温、腹痛等病情;低龄患儿和有基础疾病患儿有各自特殊护理要点。
一、休息与活动
1.术后早期休息:小儿急性阑尾炎术后需保证充足的休息,一般建议前1-2天以卧床休息为主。这是因为术后身体处于恢复阶段,适当的休息有助于体力的恢复,减少机体能量的消耗,促进伤口的愈合。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需要家长更多的陪伴和照顾,保证其有安静的休息环境,避免过度哭闹等增加腹压的行为。
2.逐渐增加活动量:术后2-3天可根据患儿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例如,可以在床边进行短时间的散步等活动,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对于学龄儿童,要告知其避免跑跳等剧烈活动,因为剧烈活动可能会导致伤口疼痛、牵扯,甚至影响伤口愈合。一般术后1周左右可恢复相对正常的活动,但仍要循序渐进,以患儿不感到疲劳为宜。
二、饮食管理
1.术后早期饮食:术后6-12小时若患儿胃肠功能恢复(可表现为肛门排气等),可先给予少量温开水,观察无不适后,可逐渐给予流质饮食,如米汤、稀藕粉等。这是因为术后胃肠功能需要一定时间恢复,流质饮食易于消化,不会加重胃肠负担。对于婴幼儿,家长要注意喂养的量和速度,避免一次性喂入过多。
2.过渡到正常饮食:术后1-2天可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粥、面条等。术后3-5天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但要注意饮食的清淡、易消化。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羹、鱼肉等,以促进身体恢复;同时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证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摄入,防止便秘。因为便秘时腹压增加,可能会影响伤口愈合。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易产气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豆类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引起胃肠不适,影响恢复。
三、伤口护理
1.观察伤口情况:家长要密切观察手术伤口的情况,包括伤口有无渗血、渗液,伤口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等。一般术后伤口会有轻微的疼痛和红肿,这是正常的炎症反应。但如果发现伤口渗血较多、渗液呈脓性、伤口周围红肿范围扩大等情况,要及时告知医生。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要注意避免其用手搔抓伤口,防止伤口感染。
2.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按照医嘱定期为伤口换药,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在给患儿洗澡时,要注意保护伤口,避免沾水。如果伤口不慎沾水,要及时用干净的纱布擦干,并重新进行消毒等处理。
四、病情观察
1.体温观察:术后要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变化。小儿术后可能会有吸收热,一般体温不超过38.5℃,持续时间较短。但如果体温持续升高或超过38.5℃,要考虑是否有伤口感染等情况。要注意不同年龄患儿对体温变化的反应可能不同,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不会准确表达不适,家长要多关注其精神状态、进食情况等综合判断。
2.腹痛等症状观察:观察患儿是否有腹痛复发或加重的情况。如果患儿诉腹痛,要注意腹痛的部位、性质等。如果腹痛较剧烈或伴有恶心、呕吐等其他不适,要及时就医,排除腹腔内出血、肠粘连等并发症的可能。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低龄患儿:低龄患儿术后护理需要更加精细。家长要特别注意其日常的护理,如保证其睡眠、合理喂养等。由于低龄患儿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更加关注其细微的身体变化,如是否有异常哭闹、进食量明显减少等情况,这些都可能是身体不适的表现。同时,要按照医生的要求按时带患儿进行复查,监测生长发育和身体恢复情况。
2.有基础疾病的患儿:如果患儿在术前就有一些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术后要更加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因为术后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可能会对基础疾病产生影响。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护理和康复,在饮食、活动等方面要根据基础疾病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要避免过度活动,防止加重心脏负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