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疱疹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不同年龄均可发病,有初期水疱等表现,可通过临床表现等诊断,需与手足口病等鉴别,治疗以抗病毒等为主,预防要注意卫生等;口腔溃疡病因复杂,各年龄可发病,有局部溃疡等表现,靠病史等诊断,需与白塞病等鉴别,治疗局部为主,预防要保持口腔清洁等。
一、定义与病因
口腔疱疹
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单纯疱疹病毒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主要引起口腔、唇周等部位的感染。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如与患者共用餐具、亲吻等,也可在体内潜伏,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复发,例如发热、过度疲劳、月经周期等情况都可能诱发。
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相对更易感染,且幼儿园等集体生活环境易造成传播;成年人也可患病,生活不规律、压力大等会增加发病风险。
口腔溃疡
又称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精神因素、营养缺乏(如缺乏维生素B族、铁、锌等)、局部创伤等有关。例如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牙齿咬伤口腔黏膜等局部创伤都可能引发口腔溃疡。
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生,儿童可能因挑食导致营养缺乏而发病,成年人则可能因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等诱发。
二、临床表现
口腔疱疹
初期症状:发病初期口腔黏膜会出现成簇的小水疱,水疱壁薄、透明,易破溃形成浅表溃疡。患儿可能会出现烦躁不安、流涎增多、拒食等症状,因为口腔疼痛明显。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疼痛,主要通过哭闹等方式表现。
病程发展:一般经过水疱-破溃-结痂-愈合的过程,整个病程大约1-2周。在水疱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口腔溃疡
局部表现:口腔黏膜上可见圆形或椭圆形的溃疡,中央凹陷,表面有黄色假膜,周围黏膜红肿。溃疡有明显的疼痛,尤其是在进食刺激性食物(如酸、咸、辣食物)时疼痛加剧。
发作特点: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有周期性发作的特点,间歇期长短不一,从数天到数月不等。溃疡可单发或多发,一般7-10天可自愈,但容易复发。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口腔疱疹
诊断: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口腔黏膜成簇水疱、破溃等表现,结合病史(如近期有接触疱疹患者史等)可初步诊断。实验室检查可通过病毒培养、核酸检测等明确病毒类型及感染情况。例如通过PCR技术检测疱疹病毒核酸可准确诊断。
鉴别诊断:需要与手足口病鉴别,手足口病除了口腔疱疹外,手、足、臀部等部位也会出现疱疹或皮疹;还要与疱疹性咽峡炎鉴别,疱疹性咽峡炎主要表现为咽峡部、软腭等部位的疱疹,而口腔疱疹主要是口腔黏膜广泛受累。
口腔溃疡
诊断:主要根据反复发作的病史和典型的临床症状进行诊断,一般无需特殊实验室检查,除非是怀疑有系统性疾病引起的口腔溃疡,才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免疫功能检查等。
鉴别诊断:需要与白塞病鉴别,白塞病除了口腔溃疡外,还会出现生殖器溃疡、眼部病变、皮肤病变等;还要与创伤性溃疡鉴别,创伤性溃疡有明确的局部创伤史,溃疡形态与创伤因素相符合。
四、治疗与预防
口腔疱疹
治疗:主要是抗病毒治疗,可使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但儿童使用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局部可使用漱口水(如氯己定漱口水)保持口腔清洁,缓解疼痛,也可使用促进溃疡愈合的药物,如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等。
预防: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与疱疹患者密切接触。增强机体抵抗力,合理饮食,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对于反复发作的患者,可在医生评估下使用免疫调节剂。
口腔溃疡
治疗:主要是局部治疗,使用止痛药物(如利多卡因凝胶)缓解疼痛,使用促进溃疡愈合的药物(如口腔溃疡散、康复新液等)。对于全身因素引起的口腔溃疡,需要针对全身因素进行治疗,如补充维生素、调整营养状态等。
预防:保持口腔清洁,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均衡饮食,不挑食,保证各种营养素的摄入;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避免口腔局部创伤,及时纠正不良的咬合关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