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可从临床表现、病史询问、辅助检查及鉴别诊断等方面综合判断,临床表现有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全身症状如发热;病史询问包括饮食史(不洁饮食、进食刺激性食物)和接触史(人群接触、旅行史);辅助检查有血常规(看白细胞及分类)、大便常规(观外观及镜检)、病原学检查(粪便病原体检测);需与霍乱、急性菌痢、炎性肠病等鉴别。
一、临床表现
1.胃肠道症状
恶心呕吐:多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随后可能发生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儿童由于胃肠功能相对较弱,在急性胃肠炎时更易出现频繁呕吐情况,可能影响水分和电解质平衡。
腹痛腹泻:腹痛可表现为腹部不适、隐痛或绞痛等不同程度的疼痛。腹泻是常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水样便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腹泻可能导致脱水等更严重后果需密切关注,成人相对耐受程度可能稍高,但也需重视。例如感染性急性胃肠炎常因细菌或病毒感染肠道,引起肠道蠕动加快,导致腹泻。
2.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体温可因感染病原体不同及个体差异有所不同。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可能更易出现高热情况,病毒感染引起的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低下,发热时可能体温波动不典型,需仔细监测。
二、病史询问
1.饮食史
不洁饮食:询问近期是否食用过变质食物、被污染的水源或未煮熟的食物等。比如食用了变质的海鲜、放置过久的剩菜等,这是引起急性胃肠炎常见的原因之一。对于有外出就餐经历的人群,需详细询问就餐地点的卫生状况等。
进食刺激性食物:是否进食过大量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可能刺激胃肠道,引发急性胃肠炎。年轻人常因饮食不规律,过多食用这类刺激性食物而发病。
2.接触史
人群接触:是否接触过患有胃肠道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尤其是在集体生活环境中,如学校、幼儿园、养老院等,容易发生交叉感染。例如在幼儿园里,一个孩子患急性胃肠炎后可能通过密切接触传染给其他孩子。
旅行史:近期是否有旅行史,尤其是到卫生条件较差地区旅行,可能感染当地的病原体导致急性胃肠炎。
三、辅助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及分类: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血常规检查常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病毒感染引起的则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升高,淋巴细胞比例可能相对增高。对于儿童,由于其免疫系统特点,血常规变化可能更需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2.大便常规
外观及镜检:大便常规可观察大便的外观性状,如是否为稀便、水样便等。镜检可发现是否有白细胞、红细胞等。若有白细胞,提示可能存在肠道炎症,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若有红细胞,需进一步排查是否有肠道出血等情况。对于婴幼儿,留取大便标本可能需要更小心操作以保证结果准确。
3.病原学检查
粪便病原体检测:如怀疑是感染性急性胃肠炎,可进行粪便病原体检测,包括细菌培养、病毒抗原检测等。例如通过粪便培养可以明确是否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通过病毒抗原检测可判断是否为轮状病毒等感染。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的病原体可能有所差异,儿童轮状病毒感染相对常见。
四、鉴别诊断
1.霍乱:霍乱有剧烈腹泻、呕吐,多为无痛性,大便呈米泔水样,常伴有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等,通过粪便霍乱弧菌检测可明确诊断,与一般急性胃肠炎相鉴别。
2.急性菌痢:急性菌痢有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大便镜检有较多白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粪便培养可分离出痢疾杆菌,可与急性胃肠炎鉴别。
3.炎性肠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多为慢性病程,有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等症状,常伴有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通过结肠镜等检查可鉴别。
通过以上临床表现、病史询问、辅助检查及鉴别诊断等多方面综合判断,来确定是否为急性胃肠炎。在整个判断过程中,需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等因素对病情的影响,以便准确诊断和进行后续合适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