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湿性坏疽是糖尿病足严重并发症,由神经病变、血管病变、细菌感染致足部组织坏死且湿润渗出,有局部和全身症状,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需控制血糖、抗感染、改善循环、创面处理,老年和儿童患者治疗有特殊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会损伤周围神经,导致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患者可能无法及时察觉足部的微小创伤,如摩擦、刺伤等,从而使伤口容易被细菌感染并进一步恶化。例如,有研究表明,约60%-70%的糖尿病足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感觉减退的患者足部受伤后不能及时感知,增加了湿性坏疽的发生风险。
血管病变:糖尿病会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导致血管狭窄、闭塞,影响足部的血液供应。血液循环不良使得局部组织缺氧、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同时代谢废物难以排出,为细菌的滋生创造了有利条件,进而促进湿性坏疽的形成。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会严重影响足部的血液灌注。
细菌感染:足部皮肤破损后,外界细菌容易侵入。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细菌在局部繁殖,引发炎症反应,加重组织的坏死和渗出,形成湿性坏疽。例如,当足部有小的破溃时,若未及时处理,细菌感染扩散,可迅速导致大面积组织的湿性坏疽。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足部出现湿润的坏死组织,表面有脓性分泌物,皮肤颜色可呈灰暗、发黑等改变,伴有明显的恶臭。病变部位可能有肿胀、疼痛等表现,疼痛程度因个体差异和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部分患者可能因神经病变感觉疼痛不明显,但局部炎症反应仍存在。
全身症状:病情严重时,患者可出现发热、寒战、乏力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这是因为局部感染扩散,细菌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例如,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明显增高。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足部的外观,观察是否有湿润的坏死组织、脓性分泌物、皮肤颜色改变等情况,同时检查足部的感觉、温度、脉搏等,评估神经和血管病变的程度。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提示有感染存在;血糖检测可了解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高血糖是糖尿病足发生的基础;创面分泌物培养可以明确致病菌种类,指导抗生素的选择。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以评估下肢血管的狭窄、闭塞情况;血管造影可更清晰地显示血管病变的部位和程度,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简述)
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和降糖药物等方法严格控制血糖,使血糖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有利于创面的愈合和病情的控制。
抗感染治疗:根据创面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及时控制感染。
改善循环:使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前列腺素类似物等,增加足部的血液供应,促进组织修复。
创面处理:定期清创,清除坏死组织和脓性分泌物,保持创面清洁,可采用湿性敷料等促进创面愈合。对于严重的湿性坏疽,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如截肢等,但需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在治疗糖尿病足湿性坏疽时,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全身情况。在控制血糖时要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因为老年患者对低血糖的耐受性较差。在使用药物改善循环时,要注意药物对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同时,老年患者伤口愈合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加强创面护理和营养支持。
儿童糖尿病患者:儿童糖尿病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糖尿病足湿性坏疽,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上需要特别注意。控制血糖时要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在抗感染治疗中,要避免使用对儿童有严重不良反应的抗生素。创面处理时要更加注重儿童的心理护理,因为儿童可能对治疗过程存在恐惧心理,影响治疗的配合度。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保证儿童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供应,以促进创面愈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