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是发生在牙周组织的慢性炎症,累及牙龈等,由菌斑微生物引起,疼痛相对缓、模糊,有牙龈等表现,病理是牙周组织慢性炎症破坏,治疗控菌斑等;牙髓炎是牙髓组织炎症,牙髓在牙髓腔,疼痛剧烈、定位准,早期有敏感等,病理是牙髓炎症反应,治疗分保存或去除牙髓,儿童、孕妇、老年人患两者情况不同。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牙周炎:是发生在牙周组织的慢性炎症,主要累及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多由菌斑微生物引起的牙周组织慢性感染性疾病,菌斑是其始动因子。
牙髓炎:是发生于牙髓组织的炎症性疾病,牙髓位于牙齿内部的牙髓腔内,包含神经、血管等组织,主要由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牙髓的炎症反应。
二、临床表现差异
(一)疼痛特点
牙周炎:一般疼痛相对较缓,多为持续性胀痛、钝痛,咀嚼时疼痛可能加重,疼痛性质相对较模糊,多与牙周组织的炎症导致的组织肿胀、咬合受力等有关,较少出现自发的剧烈疼痛(急性坏死性溃疡性牙周炎等特殊类型可能有剧烈疼痛,但相对少见),疼痛定位有时不精确,常难以明确是哪颗牙齿的问题。
牙髓炎:疼痛较为剧烈,多为自发痛,疼痛呈阵发性发作,夜间疼痛往往加重,疼痛性质尖锐,可放射至头面部,患者能较明确指出疼痛的牙齿,疼痛定位相对准确。例如急性牙髓炎时,疼痛可沿三叉神经分布区域放射,患者常感觉半边脸都痛,但能分辨出患牙。
(二)其他表现
牙周炎:可伴有牙龈红肿、出血,刷牙或咬硬物时易出血,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牙龈退缩,牙根暴露,牙齿逐渐松动,晚期可能有牙周袋形成,牙周袋内有脓性分泌物,口腔有异味等。
牙髓炎:早期患牙可能有轻度敏感,遇冷、热刺激时敏感,但随着炎症发展,敏感症状加重,当牙髓化脓时,热刺激可使疼痛加剧,而冷刺激可缓解疼痛,炎症后期可能出现牙髓坏死,患牙颜色可能变暗等,但一般早期牙龈多无明显异常表现(慢性牙髓炎增生型可能有牙龈息肉等特殊表现,但相对少见)。
三、病理改变不同
牙周炎:病理上主要是牙周组织的慢性炎症,包括牙龈的炎症细胞浸润,如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浸润,牙周膜纤维破坏,牙槽骨吸收,牙骨质可能有吸收或增生等改变,是一种进行性的牙周支持组织的破坏过程。
牙髓炎:病理表现为牙髓组织的炎症反应,早期牙髓血管扩张充血,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随着炎症发展,牙髓组织水肿,形成脓肿等,晚期可能牙髓组织坏死,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及组织的变性、坏死等改变。
四、治疗原则区别
牙周炎:治疗主要是控制菌斑,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如进行龈上洁治、龈下刮治等,消除牙周袋,促进牙周组织的修复,对于晚期牙齿松动严重无法保留的患牙可能需要拔除,治疗过程中注重维护口腔卫生,防止复发。
牙髓炎:治疗多采用保存牙髓或去除牙髓的方法,如年轻恒牙早期牙髓炎可尝试保存活髓的治疗方法,如盖髓术等;而成年患者多需要进行根管治疗,去除感染的牙髓组织,清理根管,消毒后充填根管,以保留患牙。
五、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特殊情况
儿童:儿童患牙周炎相对少见,多与不良口腔卫生习惯、全身性疾病等有关,如Down综合征患儿易患严重的牙周炎;儿童牙髓炎多因龋齿进展累及牙髓,儿童牙髓炎疼痛可能更剧烈,且由于儿童牙髓组织疏松,炎症易扩散,需及时治疗,避免影响恒牙胚等。
孕妇:孕期女性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可能更易患牙周炎,且牙周炎可能影响孕期健康,甚至与早产、低体重儿等不良妊娠结局相关;孕期牙髓炎的处理需考虑孕期的特殊性,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法,但急性牙髓炎疼痛剧烈时也需及时缓解疼痛,多采用局部麻醉下的简单处理缓解症状后,待孕期相对稳定时再进行彻底治疗。
老年人:老年人牙周炎发病率较高,多与长期口腔卫生维护不佳、全身健康状况下降等有关,牙齿松动、咀嚼功能下降明显;老年人牙髓炎可能因长期龋齿未及时治疗发展而来,老年人牙髓组织萎缩,牙髓活力可能降低,牙髓炎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但疼痛仍需重视,治疗上根据牙齿情况及全身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