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常见致盲性眼病,病因有遗传及孕期感染、营养不良、接触有害物质等环境因素,临床表现按部位分前极性等多种类型、按程度分明显和轻度混浊,诊断靠眼部视力等检查,治疗包括手术及术后康复,婴儿、儿童期患儿有不同注意事项,孕期女性需预防相关风险降低胎儿患病可能。
一、病因
1.遗传因素:约1/3的先天性白内障与遗传有关,常见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连锁隐性遗传等。例如,某些基因突变会影响晶状体蛋白的正常合成或结构,导致晶状体混浊。
2.环境因素
孕期感染:母亲在妊娠前3个月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这些病毒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晶状体的发育,导致晶状体混浊。
孕期营养不良:孕妇在孕期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E、钙等营养素,可能增加胎儿患先天性白内障的风险。
孕期接触有害物质:母亲在孕期接触放射性物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或有害化学物质,可能干扰胎儿晶状体的正常发育。
二、临床表现
1.根据混浊部位分类
前极性白内障:混浊位于晶状体前囊膜下,多为小点状,有时略突出于前房,多为双侧、静止性。
后极性白内障:混浊位于晶状体后囊膜中央区,呈盘状,常伴有永存玻璃体动脉,影响视力较明显。
绕核性白内障:混浊围绕在胎儿核的周围,呈白色圈层状,是儿童最常见的类型,对视力影响较大。
全白内障:晶状体全部或近于全部混浊,有时晶状体纤维在宫内发生部分分解,形成不规则的蛛网状混浊。
2.根据混浊程度分类
明显混浊:晶状体大部分或全部呈现混浊状态,严重影响光线进入眼内到达视网膜。
轻度混浊:晶状体仅有少量点状或片状混浊,对视力影响相对较小,但随着病情发展可能逐渐加重。
三、诊断
1.眼部检查
视力检查:对于婴幼儿可通过观察其对光线、物体的反应来初步判断视力情况,较大儿童可进行视力表检查。
散瞳验光:使用散瞳药物(如托吡卡胺等)扩大瞳孔后进行验光,了解晶状体混浊对屈光状态的影响。
裂隙灯检查:可直接观察晶状体混浊的部位、范围和程度,是诊断先天性白内障的重要方法。
眼底检查:通过眼底镜检查视网膜、视神经等情况,排除其他眼底病变同时了解晶状体混浊对眼底的影响。
四、治疗
1.手术治疗
手术时机:对于单眼先天性白内障,一般在出生后6-8周内手术;双眼先天性白内障,宜在出生后2-3个月内手术。如果晶状体混浊严重,明显影响视网膜成像,应尽早手术,避免发生形觉剥夺性弱视。
手术方式:常用的手术方式有晶状体切除术、晶状体吸出术等。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也可根据情况选择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等较为先进的手术方式,但需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经验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2.术后康复
佩戴眼镜:手术后需要佩戴合适的眼镜来矫正屈光不正,以帮助患儿恢复视力。一般在术后1个月左右开始验光配镜。
弱视训练:由于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可能存在弱视,需要进行弱视训练,如遮盖疗法、视觉刺激疗法等,以促进视力的发育。
五、特殊人群考虑
1.婴儿期患儿:婴儿期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先天性白内障如不及时治疗,极易导致形觉剥夺性弱视。因此,对于婴儿期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手术时机的把握至关重要,要尽早手术以减少对视觉发育的影响。在护理方面,要注意保持眼部清洁,避免感染,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术后复查和康复训练。
2.儿童期患儿:儿童期的患儿在术后需要家长积极配合进行弱视训练等康复措施。要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因为视力问题可能会对患儿的心理产生一定影响,家长应给予患儿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患儿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同时,要定期带患儿进行眼部检查和视力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孕期女性:孕期女性应注意预防感染,避免接触有害物质,保证营养均衡,以降低胎儿患先天性白内障的风险。如果孕期发现可能影响胎儿晶状体发育的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相应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