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玻璃体混浊是指玻璃体内出现不透明体致视物有黑影飘动等异常,常见原因有年龄、近视、眼部疾病等,临床表现为眼前黑影飘动等,可通过眼底检查、眼部B超诊断,治疗有观察随访、治疗原发病、手术治疗等,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眼球玻璃体混浊是指玻璃体内出现不透明体,使视物时感觉有黑影飘动等异常现象。正常玻璃体是透明的凝胶体,当玻璃体发生病理改变时,就会出现混浊。
常见原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玻璃体逐渐发生变性,出现凝缩、液化等改变,从而容易导致玻璃体混浊,这种情况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例如,老年人的玻璃体胶原纤维网络结构逐渐变得松散,水分增加,就可能引发玻璃体混浊。
近视:高度近视患者眼轴延长,玻璃体腔扩大,玻璃体发生变性的几率比正常人高,更容易出现玻璃体混浊。因为高度近视会改变玻璃体的正常结构和代谢环境,促使混浊物质产生。
眼部疾病:
葡萄膜炎:炎症会使炎性细胞进入玻璃体,导致玻璃体混浊。比如,感染因素、自身免疫因素等引起的葡萄膜炎,会引发玻璃体中的炎症反应,出现混浊现象。
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视网膜的病变可能会影响到玻璃体,导致玻璃体混浊。当视网膜出现裂孔时,液化的玻璃体可能会通过裂孔进入视网膜下,同时也可能引起玻璃体自身的混浊;视网膜脱离时,相关的病理变化也会导致玻璃体混浊的发生。
玻璃体出血: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可引起玻璃体出血,血液进入玻璃体后会导致玻璃体混浊。例如,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视网膜血管,容易引发视网膜病变和玻璃体出血,进而出现玻璃体混浊。
临床表现
患者主要表现为眼前有黑影飘动,形状多样,如点状、丝状、絮状、条索状等,尤其在看白色明亮背景时,黑影飘动更为明显。部分患者可能还会伴有视力下降等情况,如果是由严重眼部疾病引起的玻璃体混浊,视力下降可能较为明显。
诊断方法
眼底检查:通过直接眼底镜、间接眼底镜等检查,可以观察玻璃体及眼底的情况,发现是否存在混浊以及混浊的部位、程度等。例如,能看到玻璃体中是否有炎性细胞、出血、纤维条索等混浊物质。
眼部B超检查:对于一些屈光间质混浊较严重,无法直接通过眼底检查看清眼底情况的患者,眼部B超可以帮助了解玻璃体腔内的情况,明确是否存在混浊以及混浊的性质,如玻璃体混浊是单纯的液化、凝缩,还是伴有视网膜脱离等其他病变。
治疗与处理
观察随访:对于轻度的、不影响视力的玻璃体混浊,如果是由年龄相关的玻璃体变性等引起,且没有其他严重眼部病变,可以定期观察随访,了解混浊的变化情况。
治疗原发病:如果玻璃体混浊是由眼部疾病引起,如葡萄膜炎、视网膜裂孔等,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例如,葡萄膜炎引起的玻璃体混浊需要进行抗炎治疗;视网膜裂孔则需要根据情况进行激光封闭等治疗。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玻璃体混浊,如大量玻璃体出血长期不吸收、混浊影响视力且伴有视网膜脱离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等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出现玻璃体混浊较为常见,应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眼部疾病导致的玻璃体混浊。同时,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整体健康状况的评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儿童:儿童出现玻璃体混浊相对较少,但如果是先天性因素或某些特殊眼部疾病引起,需要特别关注。儿童的眼部发育尚未成熟,在诊断和治疗时要更加谨慎,避免对儿童眼部发育造成不良影响。例如,对于儿童的眼部B超检查等操作要轻柔规范,治疗原发病时要考虑儿童的身体耐受性等。
近视患者:高度近视患者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等可能导致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的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可能会加重玻璃体混浊。同时,要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及时发现玻璃体及视网膜的病变,以便早期干预。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出现玻璃体混浊时,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进一步损害视网膜血管,加重病情。要积极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相关并发症,延缓玻璃体混浊的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