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疼牙齿松动可能由牙周炎、外伤、根尖周炎、颌骨骨髓炎等引起。牙周炎因局部刺激因素致牙周组织炎症、支持组织丧失致牙齿松动疼痛;外伤因外力撞击致牙周组织损伤致牙齿松动疼痛;根尖周炎因龋齿未治致根尖周组织炎症破坏支持结构致牙齿松动疼痛;颌骨骨髓炎因细菌感染破坏颌骨结构致牙齿松动疼痛,不同病症各有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相关影响因素。
一、牙周炎
1.发病机制:
牙周炎是引起牙疼牙齿松动的常见原因。牙菌斑、牙结石等局部刺激因素长期存在,会引发牙周组织的慢性炎症。牙菌斑中的细菌及其毒素会不断侵袭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等牙周组织。例如,牙龈组织会出现炎症性肿胀、出血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牙周膜被破坏,牙槽骨逐渐吸收,牙周支持组织丧失,牙齿的稳固性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导致牙齿松动,同时伴有疼痛。
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患牙周炎,一般来说,成年人患牙周炎的概率相对较高,但儿童如果口腔卫生不良,也可能出现轻度的牙周炎症表现。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的人,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影响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使牙周炎的发病风险增加,病情也更难控制。有牙周炎病史的人,如果口腔卫生维护不佳,病情容易复发,导致牙齿松动和疼痛反复出现。
2.临床表现:
牙齿松动程度不一,轻者可能只是在咀嚼时感觉牙齿有异样,重者牙齿可出现明显的移位。疼痛表现多样,可为持续性隐痛、钝痛,在咀嚼食物时疼痛往往会加重。同时,患者可能伴有牙龈红肿、出血,口腔异味等症状。
二、外伤
1.发病机制:
牙齿受到外力撞击是导致牙疼牙齿松动的常见外伤原因。比如,摔倒时面部着地、被硬物碰撞等情况都可能使牙齿受到外伤。外力作用会导致牙齿的支持组织,如牙周膜、牙槽骨等损伤,牙周膜纤维撕裂,牙槽骨骨折等,从而引起牙齿松动和疼痛。
各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发生牙齿外伤,儿童在活泼好动阶段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比如在玩耍时碰撞到牙齿。生活方式中,从事一些高风险职业或运动的人,如运动员、建筑工人等,牙齿外伤的风险较高。有过牙齿外伤病史的人,再次受到外力时,牙齿松动和疼痛的风险会增加。
2.临床表现:
牙齿松动程度与外伤的严重程度相关,轻度外伤可能只是轻微松动,重度外伤可能牙齿松动明显,甚至可出现牙齿移位、折断等情况。疼痛程度也因外伤程度而异,轻者可能为轻微的胀痛,重者可出现剧烈的疼痛,且在触碰牙齿或咀嚼时疼痛加剧。
三、根尖周炎
1.发病机制:
根尖周炎多是由于龋齿未及时治疗,细菌感染蔓延至牙根尖周组织引起的。细菌及其毒素会刺激根尖周组织,导致根尖周组织出现炎症反应。炎症会使根尖周组织充血、水肿,压力增大,从而引起牙齿的疼痛,同时炎症也会破坏牙周膜和牙槽骨等支持结构,导致牙齿松动。
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生根尖周炎,儿童和成年人都可能患病。生活方式上,口腔卫生不良、经常吃甜食的人容易患龋齿,进而增加根尖周炎的发病风险。有龋齿病史且未得到及时治疗的人,根尖周炎的发病可能性较大,会出现牙齿松动和疼痛。
2.临床表现:
牙齿松动程度一般与根尖周炎的严重程度有关,炎症较重时牙齿松动较明显。疼痛特点为持续性的跳痛,患者能明确指出患牙,咀嚼时疼痛加剧,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面部肿胀等症状。
四、颌骨骨髓炎
1.发病机制:
颌骨骨髓炎可由细菌感染等原因引起,如牙源性感染扩散等。细菌感染导致颌骨组织出现炎症反应,炎症会破坏颌骨的正常结构,包括牙槽骨等支持牙齿的结构,从而影响牙齿的稳固性,引起牙齿松动和疼痛。
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发生颌骨骨髓炎,儿童和成年人均可患病。生活方式中,口腔卫生差、有牙齿感染病灶的人更容易引发颌骨骨髓炎。有牙齿感染病史且未有效控制的人,颌骨骨髓炎的发病风险增加,进而出现牙齿松动和疼痛。
2.临床表现:
牙齿松动情况因颌骨骨髓炎的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而异,病变范围广时牙齿松动可能较明显。疼痛表现为持续的剧烈疼痛,可伴有局部颌骨的红肿、发热等症状,患者可能还会出现张口受限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