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白念珠菌感染需从诊断、治疗、预防三方面进行处理。诊断包括观察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直接涂片镜检、真菌培养);治疗有局部(碳酸氢钠溶液含漱、制霉菌素局部应用)和全身(免疫低下者用氟康唑等);预防要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增强机体免疫力、避免滥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
一、口腔白念珠菌感染的诊断
(一)临床表现观察
通过观察口腔黏膜表现来初步判断,白念珠菌感染时口腔黏膜可见白色凝乳状斑点或斑块,不易拭去,强行剥离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可能有溢血。不同年龄段人群表现有差异,儿童可能出现口角炎,表现为口角潮红、皲裂、糜烂等;成人可能因佩戴义齿等原因,在义齿承托区黏膜出现相应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
1.直接涂片镜检:取病变部位的假膜、脱落上皮等标本,滴加10%氢氧化钾溶液,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假菌丝和芽生孢子。若发现大量假菌丝和芽生孢子,提示白念珠菌感染。对于儿童,操作时需轻柔,避免造成患儿不适。
2.真菌培养:将标本接种于沙氏培养基等真菌培养基上,在适宜温度(25-37℃)下培养2-3天,观察菌落形态,进一步鉴定是否为白念珠菌。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由于其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发生白念珠菌感染,真菌培养有助于明确诊断。
二、口腔白念珠菌感染的治疗
(一)局部治疗
1.碳酸氢钠溶液含漱:使用2%-4%的碳酸氢钠溶液,婴幼儿可在每次哺乳前后用其清洗口腔,以改变口腔酸碱度,抑制白念珠菌生长;成人可用于含漱,每次含漱1-2分钟,每日3-4次。对于佩戴义齿的患者,取下义齿后用碳酸氢钠溶液浸泡义齿,可清洁义齿表面的白念珠菌。
2.制霉菌素局部应用:制成制霉菌素甘油混悬液,涂抹于口腔患处,儿童可将混悬液少量涂抹在口腔病变部位,每日3-4次;成人可适量增加涂抹范围和次数。制霉菌素能与白念珠菌细胞膜上的甾醇结合,改变细胞膜通透性,从而发挥抑菌和杀菌作用。
(二)全身治疗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的患者等,可能需要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氟康唑是常用的全身抗真菌药物之一,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依赖酶,阻碍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发挥抗真菌作用。但在使用氟康唑时,需考虑患者的肝肾功能,对于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使用需谨慎评估。
三、口腔白念珠菌感染的预防
(一)保持口腔清洁卫生
1.正确刷牙漱口:成人应每天早晚正确刷牙,使用软毛牙刷,采用巴氏刷牙法,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饭后及时漱口,清除口腔内食物残渣。儿童在家长帮助下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3岁以下儿童可在家长用湿纱布擦拭口腔,3岁以上儿童逐渐学习正确刷牙方法。
2.定期口腔检查: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口腔潜在问题,如义齿佩戴是否合适等。对于佩戴义齿的人群,定期清洁义齿,避免义齿上残留食物等滋生白念珠菌。
(二)增强机体免疫力
1.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肉类、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儿童应避免挑食、偏食,保证生长发育所需营养;成人也应注意饮食多样化,维持机体正常免疫功能。
2.适度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成人可选择慢跑、游泳等运动方式,儿童可进行户外活动、玩耍等,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白念珠菌感染的风险。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稳定血糖水平,有助于维持免疫功能。
(三)避免滥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
1.抗生素使用规范:严格按照医嘱使用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广谱抗生素使用,防止破坏口腔正常菌群平衡,引发白念珠菌过度增殖。对于儿童,更要谨慎使用抗生素,因为儿童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抗生素使用不当可能带来更多不良反应。
2.糖皮质激素使用谨慎: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避免长期大量使用。对于因病情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需密切监测口腔情况,一旦出现白念珠菌感染迹象,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