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肝硬化又称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中间阶段,病因有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病理有大体和镜下改变,临床表现有症状和体征,诊断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针对病因及并发症,预防包括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发现并合理处理可控制病情进展。
病因
病毒性肝炎: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我国最常见的引起肝硬化的原因。HBV或HCV持续感染,会导致肝细胞反复炎症坏死,进而促使纤维组织增生,逐渐发展为肝硬化。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感染,若儿童时期感染乙肝病毒,就有较大风险发展为早期肝硬化。
酒精性肝病:长期大量饮酒,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乙醛会直接毒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同时刺激肝内纤维组织增生,长期可导致肝硬化。男性长期大量饮酒者相对更易发生,年龄一般在成年以后,但现在也有年轻化趋势。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随着生活方式改变,肥胖、糖尿病等人群中发病率逐渐升高。过多的脂肪在肝脏堆积,引起肝细胞炎症损伤,进而引发肝纤维化,最终发展为肝硬化。肥胖人群、糖尿病患者等需尤其注意。
自身免疫性肝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肝细胞,导致肝脏持续炎症,逐步发展为肝硬化。女性发病相对较多,各年龄均可发病。
胆汁淤积:持续的胆汁淤积,如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等,胆汁酸和胆红素等在肝内蓄积,损伤肝细胞,促使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肝硬化。
病理改变
早期肝脏的大体形态可能无明显改变或仅有轻度缩小。镜下可见肝小叶内纤维组织增生,汇管区纤维间隔形成,但肝小叶结构尚未完全破坏。肝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同时可见再生结节形成的早期迹象。
临床表现
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非特异性症状。也有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隐痛不适,这是因为肝脏炎症刺激包膜神经所致。
体征:可能有肝脏轻度肿大,质地偏硬;脾脏轻度肿大,这是因为门静脉高压导致脾静脉回流受阻,脾脏淤血肿大。
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可能出现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白球比倒置;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轻度升高或正常。
病毒学检查:如果是病毒性肝炎引起,HBV-DNA或HCV-RNA可呈阳性。
纤维化指标检测:如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肽、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等指标可能升高,有助于判断肝纤维化程度,但这些指标特异性不是绝对的,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发现肝脏实质回声增粗、不均匀,门静脉内径增宽(一般大于13mm),脾静脉增宽,脾脏厚度增加(一般女性大于35mm,男性大于40mm)等门静脉高压表现,还能发现肝脏体积的变化。
CT或MRI:能更清晰地显示肝脏的形态、结构,有助于发现早期肝硬化的细微改变,如肝叶比例失调的早期迹象等。
治疗与预防
治疗: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是关键,如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早期肝硬化,需进行抗病毒治疗;酒精性肝硬化则要严格戒酒;自身免疫性肝病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同时,要针对并发症进行处理,如出现腹水需限制钠水摄入、使用利尿剂等;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需预防出血等。
预防:
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要积极抗病毒治疗,阻断疾病进展。儿童时期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感染的有效措施。
避免长期大量饮酒,男性每日饮酒量酒精含量不超过25g(相当于啤酒750ml,或葡萄酒250ml,或38度白酒75g,或高度白酒50g),女性减半。
对于肥胖、糖尿病患者,要通过合理饮食、运动等方式控制体重和血糖,预防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发展。
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要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延缓疾病进展为肝硬化。
早期肝硬化若能及时发现并针对病因及相关并发症进行合理处理,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部分患者病情可得到一定程度的逆转或长期稳定。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在早期肝硬化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中都有各自的特点,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