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肾积水患者,需先观察评估肾积水程度和输尿管结石情况,然后进行非手术或手术治疗,非手术适用于小结石,手术包括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取石术、经皮肾镜取石术等,术后要做好护理并定期随访,不同年龄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观察评估
1.肾积水程度评估:通过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肾积水是轻度、中度还是重度。轻度肾积水可能仅表现为肾盂轻度扩张,中度肾积水肾盂肾盏明显扩张,肾皮质轻度变薄,重度肾积水则肾盂肾盏显著扩张,肾皮质明显变薄甚至萎缩。不同程度的肾积水对肾脏功能影响不同,重度肾积水更需积极处理。
以超声检查为例,肾积水超声表现为肾窦分离,分离径线小于2cm多为轻度,2-4cm为中度,大于4cm为重度。
2.输尿管结石情况评估:包括结石的大小、位置、形态等。了解结石是在输尿管上段、中段还是下段,对于选择治疗方案很重要。例如,输尿管上段结石一般可先尝试体外冲击波碎石等方法,而下段结石可能更倾向于输尿管镜取石等。通过CT等检查可清晰显示结石的具体情况。
二、非手术治疗
1.保守观察适用于小结石:对于直径小于0.6cm的输尿管结石,有自行排出的可能。此时对于肾积水患者,要鼓励患者适量饮水,每日饮水量保持在2000-3000ml左右,以增加尿量,促进结石排出。同时,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等因素调整活动量,一般可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结石移动引起肾绞痛。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保证其充足的水分摄入,家长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
2.药物辅助排石:可以使用一些扩张输尿管的药物,如α受体阻滞剂等,有助于结石的排出。但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情况,例如对于老年人,要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血压等方面的影响;对于儿童,要谨慎使用,优先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药物或非药物方法。同时,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可根据情况使用止痛药物缓解症状,但要避免掩盖病情。
三、手术治疗
1.体外冲击波碎石:适用于适用于直径≤2cm的肾结石及输尿管上段结石。对于肾积水患者,在进行体外冲击波碎石前,要评估肾脏功能情况。该方法是利用冲击波聚焦后作用于结石,使结石粉碎,然后随尿液排出。但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由于冲击波可能对胎儿有影响,一般不采用该方法。对于儿童患者,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因为儿童的肾脏等组织相对娇嫩,要评估碎石的风险和收益。
2.输尿管镜取石术:适用于中、下段输尿管结石。通过尿道插入输尿管镜,找到结石后用取石钳等将结石取出。对于肾积水患者,该手术可以直接解除结石梗阻,缓解肾积水。在手术前要做好患者的评估,包括肾脏功能、输尿管情况等。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其心肺功能等全身情况,以确保手术安全。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合适的输尿管镜型号,操作要更加轻柔,避免损伤输尿管等组织。
3.经皮肾镜取石术:适用于适用于≥2cm的肾结石、部分输尿管上段结石。对于肾积水明显且结石较大的患者,该手术可以通过经皮肤穿刺肾脏建立通道,进入肾盂肾盏取出结石。但该手术创伤相对较大,对于一些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如老年人、儿童等,要谨慎评估手术风险。例如,儿童进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时,要充分考虑其肾脏的发育情况和耐受手术的能力。
四、术后护理与随访
1.术后护理:无论是哪种手术方式,术后都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心率等。对于肾积水患者,术后要关注尿液情况,观察尿量、尿色等。如果出现血尿等情况,要及时报告医生。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伤口的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防止感染。同时,根据患者的年龄和恢复情况,逐步调整饮食,保证营养摄入。
2.随访:术后要定期进行随访,一般包括超声、肾功能检查等。通过随访可以了解肾积水的恢复情况、结石是否复发等。例如,术后1个月左右要进行首次超声检查,观察肾脏形态、肾积水情况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随访的频率和项目可能会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随访要更加关注肾脏的发育和功能恢复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