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炎的发生与病原体感染、尿道局部因素及机体免疫力低下有关。病原体感染包括细菌(如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支原体衣原体、真菌和病毒等;尿道局部因素有尿道梗阻(尿道结石、尿道狭窄)和尿道损伤(器械检查、性生活损伤);机体免疫力低下的情况有糖尿病、艾滋病等基础疾病影响及长期用免疫抑制剂、老年人等。
一、病原体感染
(一)细菌感染
1.大肠埃希菌:是引起尿道炎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女性尿道短而宽,距离肛门较近,更容易被大肠埃希菌污染从而引发感染,性生活等因素可能会促使细菌进入尿道引发炎症。对于女性来说,青春期后性生活活跃、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等情况会增加大肠埃希菌感染尿道炎的风险。
2.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可通过皮肤伤口等途径进入尿道引起感染,若患者本身有皮肤疖肿等葡萄球菌感染病灶,就可能导致尿道继发感染,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受到葡萄球菌等细菌的侵袭引发尿道炎。
(二)支原体、衣原体感染
1.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多见于有不洁性生活史的人群,在性活跃的中青年群体中较为常见,一旦感染支原体或衣原体,就会引发尿道炎症反应,出现尿频、尿急、尿道分泌物等症状,且容易在性伴侣之间相互传播。
(三)真菌和病毒感染
1.真菌:如白色念珠菌,多见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的人群,或者是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长期使用抗生素会破坏尿道正常菌群平衡,导致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引发尿道炎;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环境利于真菌生长,也易发生白色念珠菌性尿道炎。
2.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可引起尿道炎,通过性接触传播,患者感染后会出现尿道局部的炎症表现,如疱疹、溃疡等,机体免疫力低下时更易发病,例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引发尿道炎的风险大大增加。
二、尿道局部因素
(一)尿道梗阻
1.尿道结石:尿道内结石会阻塞尿道,使尿液排出不畅,尿液在尿道内潴留,为细菌滋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长期的尿液潴留会反复刺激尿道黏膜,引发尿道炎,中老年男性由于前列腺增生等原因可能会并发尿道结石,增加尿道炎的发生几率。
2.尿道狭窄:先天性尿道狭窄或者尿道外伤、手术等导致的尿道狭窄,会影响尿液的正常排出,尿液淤积易引发尿道感染,尿道狭窄患者随着病情进展,尿道炎的发生风险逐渐升高,且感染后不易治愈,容易反复发作。
(二)尿道损伤
1.器械检查:如导尿、膀胱镜检查等,操作过程中可能会损伤尿道黏膜,使尿道黏膜的防御功能受损,细菌容易侵入引发尿道炎,检查后若不注意局部卫生,感染的风险会进一步增加,对于老年人进行导尿操作时,由于尿道黏膜相对脆弱,更要注意无菌操作以降低尿道炎的发生风险。
2.性生活损伤:过于剧烈的性生活可能会造成尿道黏膜的擦伤,从而使细菌有可乘之机进入尿道引发炎症,年轻女性在性生活频繁且不注意卫生时,更容易因性生活损伤导致尿道炎。
三、机体免疫力低下
(一)基础疾病影响
1.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升高,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同时机体的免疫功能也会受到影响,白细胞的吞噬功能降低,难以有效杀灭入侵尿道的细菌,所以糖尿病患者尿道炎的发生率较高,且感染后容易迁延不愈,需要积极控制血糖来降低尿道炎的发生风险。
2.艾滋病:艾滋病患者由于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导致免疫系统严重受损,CD4+T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减少,机体对各种病原体的抵抗力极度下降,极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包括尿道炎,且病情往往较为严重,难以控制。
(二)其他因素
1.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如器官移植患者为了防止排异反应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会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尿道炎等感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这类患者需要密切监测尿道健康状况,加强预防感染的措施。
2.老年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各项功能衰退,包括免疫功能,尿道黏膜也会逐渐萎缩,防御能力减弱,所以老年人更容易发生尿道炎,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尿道清洁卫生,预防尿道炎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