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炎的发生与自身局部因素(女性生理结构短直、尿道口近阴道口肛门、局部卫生差)、性生活相关因素(不洁、频率强度不当)、机体免疫力因素(免疫力低下人群及熬夜劳累营养不良等)、医源性因素(导尿等侵入性操作、尿道器械检查)、基础疾病相关因素(泌尿系统基础疾病、邻近器官炎症蔓延)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一、自身局部因素
(一)女性生理结构特点
女性尿道较短且直,长度约3-5厘米,相较于男性尿道(约18厘米)更短,这使得细菌更容易从尿道外口进入尿道并上行感染引发尿道炎。此外,女性尿道口与阴道口、肛门距离较近,阴道分泌物、粪便等中的细菌容易污染尿道,增加了尿道炎的发病风险,尤其在经期卫生护理不佳时更易发生。例如,有研究显示,女性在经期由于会阴部细菌繁殖活跃且局部抵抗力相对降低,尿道炎的发生率较非经期有所升高。
(二)局部卫生状况
不注意外阴部清洁,如不经常清洗外阴、不勤换内裤等,会导致细菌在局部滋生。特别是尿道外口周围的细菌,容易侵入尿道引发炎症。对于女性而言,每天应至少用清水清洗外阴1-2次,选择棉质、透气性好的内裤并勤换洗,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有助于降低尿道炎发生风险。
二、性生活相关因素
(一)不洁性生活
性生活时若不注意卫生,男方包皮垢等含有细菌,容易带入女方尿道引发感染。另外,多个性伴侣也会增加尿道炎的发病几率,因为不同性伴侣可能携带不同的致病菌,交叉感染的风险增大。比如,有调查发现,有多个性伴侣的人群尿道炎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单一性伴侣者。
(二)性生活频率与强度
过于频繁的性生活会使尿道黏膜受损,局部抵抗力下降,容易让细菌乘虚而入。而且性生活过程中的机械性刺激可能导致尿道黏膜充血等,为细菌感染创造条件。一般建议性生活适度,避免过度频繁,同时注意性生活前后的清洁。
三、机体免疫力因素
(一)免疫力低下人群
如患有糖尿病的患者,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且患者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包括尿道炎。据统计,糖尿病患者尿道炎的发生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3倍。此外,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如器官移植术后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被抑制,对细菌的抵御能力减弱,也更容易患上尿道炎。
(二)其他导致免疫力下降的情况
长期熬夜、过度劳累、营养不良等都会使机体免疫力降低,从而增加尿道炎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期熬夜会影响人体的生物钟,导致身体各系统功能紊乱,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数量下降,使身体更容易受到细菌等病原体的侵袭。
四、医源性因素
(一)导尿等操作
临床上进行导尿、膀胱镜检查等侵入性操作时,如果操作过程中无菌观念不强,或者操作后尿道局部防御机制受到破坏,就容易引起尿道黏膜损伤并导致细菌感染引发尿道炎。例如,导尿后1周内尿道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相关研究表明,导尿操作导致尿道炎的发生率约为5%-10%左右。
(二)尿道器械检查
如尿道扩张等器械检查,可能会损伤尿道黏膜,使细菌容易侵入引发炎症。在进行尿道器械检查前,应严格做好消毒等准备工作,检查后要密切观察是否有尿道不适等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尿道炎。
五、基础疾病相关因素
(一)泌尿系统基础疾病
患有膀胱炎、肾盂肾炎等泌尿系统其他部位的炎症时,炎症可能蔓延至尿道引发尿道炎。例如,膀胱炎时,膀胱内的细菌可经尿道逆行感染尿道,导致尿道炎的发生。同时,患有尿道结石、尿道狭窄等疾病时,尿液排出不畅,细菌容易在局部滋生繁殖,进而引发尿道炎。尿道结石会阻塞尿道,使尿液引流受阻,细菌在残留尿液中大量繁殖,增加了尿道炎的发病可能性;尿道狭窄会导致尿液排出不畅,局部尿液积聚,为细菌生长提供了有利环境。
(二)邻近器官炎症蔓延
如阴道炎、宫颈炎等妇科炎症,炎症可通过直接蔓延的方式波及尿道,引起尿道炎。例如,患有细菌性阴道炎时,阴道内的细菌可向上蔓延至尿道,引发尿道的炎症反应。因此,对于女性患者,如果同时存在妇科炎症,应积极治疗,以防止炎症蔓延至尿道导致尿道炎反复发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