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可通过临床症状(牙龈红肿、退缩、牙周袋形成、牙齿松动)和X线检查(观察牙槽骨吸收情况)确认;牙髓炎有自发性疼痛、温度刺激加剧疼痛等临床症状,还可通过牙髓活力测试、叩诊来辅助确认。
一、牙周炎的确认
(一)临床症状表现
1.牙龈状况
牙龈红肿是常见表现,相较于正常牙龈颜色(粉红色),牙周炎患者牙龈颜色偏红,质地也会发生改变,正常牙龈质地坚韧,而牙周炎牙龈质地变得松软脆弱。例如,青少年牙周炎患者可能在相对较年轻阶段就出现牙龈的明显红肿,这与青少年时期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同时牙龈易出血,在刷牙、咬硬物时容易出现牙龈出血情况,这是因为牙周组织遭到破坏,牙龈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等原因导致。
牙龈退缩也是牙周炎的表现之一,随着病情发展,牙龈会向根方退缩,使牙根暴露。老年人由于牙周组织长期受到各种刺激,如不良修复体、长期的菌斑堆积等,更容易出现牙龈退缩,牙根暴露后患者可能会有牙齿对冷热酸甜敏感等症状。
2.牙周袋形成
通过牙周探诊可以检测牙周袋深度,健康牙龈的龈沟深度一般不超过3mm,当形成牙周袋时,牙周探诊深度会大于3mm。不同类型的牙周炎牙周袋深度有所差异,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袋深度一般在4-6mm甚至更深,且牙周袋内会有炎性渗出物、菌斑等堆积。例如,一些患有慢性牙周炎且口腔卫生状况差的患者,牙周探诊时可探及较深的牙周袋,并且能从牙周袋内刮出大量的菌斑牙结石等物质。
3.牙齿松动
早期牙周炎牙齿松动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牙槽骨吸收加重,牙齿支持组织减少,牙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松动。老年人由于全身代谢功能下降,牙槽骨吸收相对较快,所以牙齿松动可能出现得相对较早且更明显。如果是由于咬合创伤等因素引起的牙周炎,牙齿松动可能与咬合关系异常密切相关,需要调整咬合关系来缓解牙齿松动情况。
(二)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通过X线片可以观察牙槽骨的吸收情况,正常情况下牙槽嵴顶到釉牙骨质界的距离一般在1-2mm左右,当患有牙周炎时,牙槽骨吸收,X线片上可见牙槽嵴顶高度降低,牙槽骨吸收的类型有水平型吸收、垂直型吸收等。水平型吸收表现为牙槽骨从嵴顶呈水平方向向根方吸收,垂直型吸收则是牙槽骨发生垂直方向或斜行的吸收,与牙根面之间形成一定角度的骨缺损。例如,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在X线片上可能会出现典型的牙槽骨吸收表现,如第一磨牙牙槽骨呈垂直吸收,形成“弧形吸收”等特征。
二、牙髓炎的确认
(一)临床症状表现
1.疼痛症状
自发性疼痛是牙髓炎的典型症状,疼痛往往突然发作,没有明显诱因。急性牙髓炎患者疼痛较为剧烈,呈阵发性发作,疼痛可以放射到同侧的头部、面部等部位,患者往往难以明确指出疼痛的具体牙齿位置。儿童牙髓炎患者由于表述能力相对较弱,可能会表现出哭闹、不愿进食等情况,需要家长仔细观察孩子的口腔及行为表现来辅助判断。慢性牙髓炎患者疼痛症状相对较轻,可能表现为隐痛、钝痛等。
温度刺激加剧疼痛也是牙髓炎的特点,冷、热刺激会使疼痛加重。例如,当用冷水漱口时,急性牙髓炎患者的疼痛会明显加剧,而慢性牙髓炎患者在遇到冷热刺激时也会出现疼痛不适,但相对急性牙髓炎来说症状较轻。
2.牙髓活力测试
常用的牙髓活力测试有冷诊法和热诊法。冷诊法是用冰棒或冷水接触牙齿,观察患者的反应,牙髓炎患牙对冷刺激会出现剧烈疼痛。热诊法是用热牙胶等接触牙齿,急性牙髓炎患牙对热刺激疼痛加剧,而慢性牙髓炎患牙可能对热刺激也会有疼痛反应,但不如急性牙髓炎那么敏感。对于儿童患者进行牙髓活力测试时,要注意操作的温和性,避免引起患儿过度紧张和不适。
3.叩诊
急性浆液性牙髓炎早期叩诊时可能仅有轻度不适,患牙咬紧时疼痛反而减轻;而急性化脓性牙髓炎时,患牙叩诊会出现明显疼痛,慢性牙髓炎患牙叩诊时也可能有轻度疼痛反应,叩诊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牙髓炎症的阶段和严重程度。例如,当急性化脓性牙髓炎发展到一定阶段,叩诊时患者能明显感觉到疼痛,提示牙髓炎症已经较为严重,炎症可能已经波及到根尖周组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