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是胃肠黏膜急性炎症,由饮食不当、食物污染等引起,感染因素有病毒、细菌,非感染因素有饮食、药物等,有消化道和全身症状,靠病史、体格、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分一般、对症、抗感染,预防要注意饮食卫生、个人卫生、食品监管、增强体质。
一、定义
急性胃肠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通常由饮食不当、进食被病毒或细菌污染的食物等引起。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常见的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轮状病毒是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诺如病毒可在人群中引起暴发流行。病毒通过污染水源、食物等进入人体,侵犯胃肠黏膜,导致炎症反应。
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菌、志贺菌等。例如,食用被大肠杆菌污染的食物后,细菌在肠道内繁殖,释放毒素,损伤肠道黏膜,引发炎症。不同年龄人群感染不同细菌的风险有所差异,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相对更易感染一些致病性细菌。
2.非感染因素
饮食因素:过食生冷、刺激性食物,暴饮暴食等。比如大量食用辛辣食物会刺激胃肠黏膜,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引发急性炎症;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相对较弱,若不注意饮食调节,更容易因饮食不当诱发急性胃肠炎。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等)可能会损伤胃肠黏膜,导致急性胃肠炎的发生。长期服用这类药物的人群需要格外注意,老年人本身胃肠功能有所减退,在使用这类药物时更应谨慎评估风险。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消化道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呕吐可呈喷射性,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腹泻可为稀水便、黏液便或脓血便,每日排便次数不等,轻者数次,重者十余次甚至更多。不同年龄患者表现有所不同,婴幼儿腹泻可能较为频繁,容易出现脱水等并发症。
全身症状:病情较重时可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发热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体温可高达38℃以上。老年人由于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发热时可能体温波动不典型,且更易出现精神萎靡等表现。
2.体征:查体时可发现腹部有不同程度的压痛,一般无反跳痛和肌紧张(若出现则需警惕是否合并其他严重情况,如胃肠穿孔等)。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饮食情况、发病前是否接触过可疑的污染食物或水源、既往胃肠疾病史等。对于儿童患者,还需了解喂养情况等。
2.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部体征。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降低。
粪便常规:可观察粪便中有无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等,有助于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等情况。
病原学检查:必要时可进行粪便的病毒检测、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等,以明确病原体,指导治疗。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休息,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适当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对于婴幼儿患者,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及时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
对症治疗:呕吐严重者可适当使用止吐药物;腹泻明显者可使用止泻药物,但需注意儿童用药的特殊性,避免使用不适合的止泻药物。发热时可根据病情采取物理降温或适当使用退热措施,但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退热方式。
抗感染治疗:细菌感染时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病毒感染一般无需使用抗病毒药物,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2.预防措施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变质、过期食物,生熟食物分开处理,避免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和水。例如,购买食品时要注意保质期,处理生食后要彻底清洗双手和厨具等。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儿童由于卫生意识相对较弱,家长要加强监督和引导,培养其良好的洗手习惯。
加强食品监管:相关部门要加强对食品生产、销售环节的监管,确保食品安全,减少因食物污染导致的急性胃肠炎发生。
增强体质:适当运动,合理作息,提高机体免疫力,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等免疫力相对较低的人群,更应注重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增强体质,降低患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