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损伤分为前尿道损伤(多因会阴部骑跨伤致球部尿道损伤,依情况行紧急处理、针对尿道挫伤、裂伤、断裂等处理)和后尿道损伤(多因骨盆骨折致膜部尿道损伤,紧急处理为平卧抗休克等,早期可行耻骨上膀胱造瘘术等),需监测生命体征、尿液及局部情况,护理要注意体位、导尿管及皮肤护理,儿童尿道损伤少见易致狭窄要谨慎处理,老年尿道损伤多伴基础病要控制基础病,预防需避免会阴部外伤、正确处理骨盆骨折、关注泌尿系统健康。
一、前尿道损伤
病因:多因会阴部骑跨伤所致,引起球部尿道损伤。
处理:
紧急处理:若有休克,应积极抗休克治疗。局部有尿外渗时,应作多处切开引流,防止感染及皮肤坏死、感染。
尿道挫伤:排尿正常者可多饮水,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必要时短期留置导尿管1周。
尿道裂伤:插入导尿管成功者,留置导尿管2~3周,若导尿失败,应行膀胱造瘘术及尿道修补术。
尿道断裂:应立即行经会阴尿道修补术或断端吻合术,并留置导尿管2~3周。
二、后尿道损伤
病因:多因骨盆骨折引起,导致膜部尿道损伤。
处理:
紧急处理:骨盆骨折病人需平卧,勿随意搬动,以免加重损伤。抗休克治疗,若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应首先处理对生命有威胁的损伤。
早期处理:通常采用耻骨上膀胱造瘘术,待3个月后尿道瘢痕愈合后,再处理尿道狭窄或闭锁。对于后尿道断裂,也可在受伤后早期(8~24小时内)试行尿道会师复位术,留置导尿管3~4周。若尿道会师复位术失败,应及时行耻骨上膀胱造瘘加尿道瘢痕切除及端端吻合术。
尿道损伤后的监测与护理
一、病情监测
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尤其是合并休克的患者,要及时发现并处理循环功能障碍。
尿液情况:观察尿液的颜色、量,若出现血尿加重,可能提示尿道继续出血或存在其他并发症。同时注意排尿情况,有无排尿困难、尿潴留等。
局部情况:观察尿道损伤部位的肿胀、疼痛情况,以及有无尿外渗的进一步发展,如会阴部、阴囊的肿胀范围是否扩大等。
二、护理要点
体位:对于骨盆骨折导致后尿道损伤的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平卧位,避免不必要的搬动,防止加重骨折和尿道损伤。
导尿管护理:无论是前尿道还是后尿道损伤留置导尿管的患者,都要保持导尿管通畅,避免扭曲、受压,定期更换尿袋,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皮肤护理:对于存在尿外渗的患者,要注意保持外渗部位皮肤的清洁,及时更换被尿液污染的敷料,防止皮肤感染、坏死。
不同人群尿道损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尿道损伤
特点:儿童尿道损伤相对少见,多因骑跨伤或医源性因素引起。儿童尿道较细,损伤后更容易出现尿道狭窄等并发症。
注意事项:在处理儿童尿道损伤时,要更加谨慎,尽量选择对尿道损伤小的治疗方法。术后要密切观察儿童的排尿情况,定期进行尿道扩张等随访,预防尿道狭窄的发生。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安抚,减少其因疾病产生的恐惧。
二、老年尿道损伤
特点:老年患者多合并有前列腺增生、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前列腺增生会增加尿道损伤的难度和术后恢复的风险;糖尿病患者则容易发生感染,影响伤口愈合。
注意事项:老年尿道损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加强创面的抗感染措施。术后要注意观察有无基础疾病相关的并发症加重情况,如前列腺增生患者要观察排尿改善情况等。同时,老年患者身体恢复相对较慢,要加强营养支持,促进伤口愈合。
尿道损伤的预防措施
一、避免会阴部外伤
在进行可能导致会阴部受伤的活动时,如骑跨运动等,要采取防护措施,如佩戴合适的防护装备,避免会阴部直接撞击硬物。
二、正确处理骨盆骨折
对于骨盆骨折的患者,在搬运和救治过程中要更加小心,避免加重尿道损伤。及时进行正确的骨折固定等处理,降低尿道损伤的发生风险。
三、关注泌尿系统健康
定期进行泌尿系统检查,尤其是存在前列腺增生等泌尿系统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预防泌尿系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减少尿道损伤的潜在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