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溃疡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关注年龄性别、外伤、全身病、佩戴隐形眼镜及职业等情况)、眼部检查(视力、外观、裂隙灯检查)、实验室检查(病原学及全身因素相关检查)、影像学检查(角膜共焦显微镜及OCT检查)来明确病情及病因等以进行诊断。
一、病史采集
年龄与性别因素: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人群角膜溃疡的诱因可能不同。例如,儿童可能因玩耍时接触不洁物品导致感染性角膜溃疡;老年人可能因全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增加发病风险。女性在某些特殊生理时期,如妊娠期、月经期,身体免疫力可能有变化,也可能影响角膜溃疡的发生和发展。要详细询问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发病前是否有眼部外伤史(如异物入眼、擦伤等)、近期是否有眼部感染史、是否患有全身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全身系统性疾病可能影响角膜的营养和修复,增加角膜溃疡的发生几率。
生活方式相关:长期佩戴隐形眼镜的人群,若不注意镜片的清洁和佩戴卫生,容易引发感染性角膜溃疡。需要询问患者是否有长期佩戴隐形眼镜的情况,以及佩戴、护理的习惯。此外,从事特殊职业,如经常接触粉尘、化学物质等的人群,角膜受到刺激的风险较高,也是病史采集需要关注的方面。
二、眼部检查
视力检查:通过视力表检查患者的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了解角膜溃疡对视力的影响程度。角膜溃疡会导致角膜透明度下降,从而影响光线的折射和传导,进而引起视力下降。不同程度的角膜溃疡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通过视力检查可以初步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眼部外观检查:观察眼睑是否红肿、有无分泌物,结膜是否充血、水肿,角膜表面是否有浸润灶、溃疡灶,溃疡的大小、深度、形状等。例如,感染性角膜溃疡的溃疡灶可能边界不清,伴有较多的脓性或黏液性分泌物;而非感染性角膜溃疡的表现可能相对不同。还需检查角膜的知觉情况,角膜溃疡患者的角膜知觉可能减退,这是因为溃疡刺激了角膜的感觉神经末梢。
裂隙灯检查:这是诊断角膜溃疡的重要检查方法。通过裂隙灯可以更细致地观察角膜病变的细节,如溃疡的深度,是位于上皮层、基质层还是更深层;是否有角膜后沉着物、前房炎症反应等。前房炎症反应的程度可以通过观察前房闪辉和细胞情况来判断,前房闪辉阳性提示有蛋白质渗出,前房细胞增多提示有炎症细胞浸润,这些都与角膜溃疡的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三、实验室检查
病原学检查:对于感染性角膜溃疡,需要进行病原学检查以明确病原体。常用的方法有角膜刮片染色镜检,通过对刮取的角膜病变部位的组织进行染色,在显微镜下查找病原体,如细菌、真菌、病毒等的形态特征。还可以进行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将刮取的标本接种到特定的培养基上,培养出病原体后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有助于选择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例如,细菌性角膜溃疡的培养可能会生长出相应的致病细菌,通过药敏试验可以知道哪种抗生素对该细菌敏感;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培养则会有真菌生长,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真菌药物。
其他实验室检查:对于怀疑有全身因素引起的角膜溃疡,还可能需要进行一些全身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免疫功能检查等。血常规可以了解患者是否有感染引起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等情况;免疫功能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如类风湿因子、自身抗体等检测,有助于诊断是否由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角膜溃疡。
四、影像学检查
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这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可用于活体观察角膜各层的细胞形态和病变情况。对于感染性角膜溃疡,能够早期发现角膜内的病原体,如真菌的菌丝、细菌等,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例如,在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早期,角膜共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真菌菌丝的存在,而普通的裂隙灯检查可能还不能清晰地发现。
角膜断层扫描(如OCT):可以提供角膜的断层图像,清晰显示角膜溃疡的深度、角膜基质层的情况以及是否有角膜穿孔等并发症。对于评估角膜溃疡的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通过OCT检查,可以准确测量角膜溃疡的深度,判断溃疡是否累及角膜全层等,为临床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