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需通过病史采集了解一般信息、症状特点、既往病史、用药史;体格检查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腹部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影像学检查有腹部超声、胃镜检查;还有胃排空功能检查、胃肠道动力检查等其他检查,综合分析排除器质性疾病后确诊。
一、病史采集
1.一般信息: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不同年龄段和性别可能有不同的发病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因胃肠道功能生理性减退等因素增加患病风险;女性可能受激素水平等因素影响在某些时期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症状。
2.症状特点:详细询问消化不良相关症状的具体表现,包括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与进食的关系等。例如,上腹痛是在进食前还是进食后出现,上腹胀是持续性还是间歇性等。还需询问症状是否有季节性变化、是否受情绪因素影响等,因为情绪紧张、焦虑等可能会加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3.既往病史: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有消化系统疾病史,如胃炎、胃溃疡、胆囊炎、胰腺炎等,这些疾病可能会导致类似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是否有其他系统疾病史,因为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是否有手术史,尤其是腹部手术史可能会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
4.用药史:询问患者近期是否服用过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生素等,某些药物可能会导致药物性消化不良。
二、体格检查
1.一般体格检查:包括生命体征的检查,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了解患者的基本身体状况。
2.腹部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情况,一般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腹部查体多无明显阳性体征,但需通过查体排除器质性病变。比如,右上腹压痛可能提示胆囊疾病,左上腹压痛可能与胰腺等疾病相关,通过腹部查体初步筛选可能存在的器质性病变。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一般用于了解患者有无感染等情况,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血常规通常无特异性改变,但如果合并感染等情况可能会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等异常。
2.生化检查:包括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检查。通过肝功能检查了解肝脏功能是否正常,肾功能检查了解肾脏功能情况,血糖检查排除糖尿病相关的消化不良,血脂检查了解是否存在脂质代谢异常等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的因素。例如,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出现胃轻瘫,表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3.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活检等。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消化不良的常见原因之一,约半数以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能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所以检测幽门螺杆菌有助于明确病因。
四、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可以观察肝脏、胆囊、胰腺、脾脏等腹部脏器的形态、结构及有无病变,有助于排除肝胆胰等器官的器质性病变导致的消化不良症状。比如,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可通过腹部超声发现。
2.胃镜检查:是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情况,明确有无食管炎、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器质性病变。对于有消化不良症状且年龄在40岁以上、有报警症状(如消瘦、黑便、呕血、吞咽困难等)的患者,应常规进行胃镜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
五、其他检查
1.胃排空功能检查:对于怀疑有胃排空延迟的患者,可进行胃排空功能检查,如放射性核素标记物法等,了解胃的排空情况。
2.胃肠道动力检查:包括食管24小时pH监测、食管测压、胃电图等检查,有助于评估胃肠道的动力功能,对于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胃肠道动力障碍有一定帮助。例如,食管24小时pH监测可以了解食管内的酸碱度变化,有助于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相关的消化不良。
通过以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其他相关检查,综合分析患者的情况,排除器质性疾病后,才能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同时,在整个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对诊断的影响,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