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息肉手术包括术前准备(完善相关检查、选择手术时机)、手术步骤(消毒、暴露宫颈、息肉摘除)、术后处理(创面处理、病理检查、术后注意事项)以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妊娠期、绝经后、合并基础疾病患者的不同注意事项)。术前完善妇科、实验室、阴道分泌物等检查,选月经干净后3-7天手术;术中消毒、暴露宫颈后摘除息肉;术后处理创面、送病理检查并告知注意事项;特殊人群手术需特殊对待。
一、术前准备
1.完善相关检查
妇科检查:了解宫颈息肉的大小、位置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生育史的女性,检查时的操作力度和重点可能有所不同,比如育龄女性需考虑妊娠相关因素对宫颈的影响。有病史的女性,如曾有宫颈手术史,需更仔细评估宫颈局部情况。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传染病筛查(如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等。血常规可了解患者有无感染及血液基本情况,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增加手术出血风险,传染病筛查是为了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阴道分泌物检查:排查阴道炎等情况,若存在阴道炎需先治疗,否则手术可能导致炎症扩散。
2.手术时机选择
一般选择在月经干净后3-7天进行,此时子宫内膜较薄,手术引起出血的风险相对较低。对于特殊情况,如息肉较大合并出血较多等,可不受月经周期限制,但需综合评估。不同年龄女性月经情况不同,青春期女性月经周期尚不稳定,围绝经期女性月经紊乱,选择手术时机时需充分考虑个体月经状态。
二、手术步骤
1.消毒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规碘伏消毒外阴、阴道及宫颈,消毒范围要足够,以避免手术部位感染。消毒过程中要注意动作轻柔,尤其是对于有阴道壁损伤等病史的患者,防止加重损伤。
2.暴露宫颈
使用阴道窥器暴露宫颈,根据患者宫颈情况调整窥器放置的角度和深度,确保宫颈完全暴露,便于后续操作。对于宫颈位置异常的女性,如极度后屈或前屈的宫颈,可能需要特殊的操作技巧来暴露。
3.息肉摘除
用宫颈钳夹持宫颈前唇或后唇,适当固定宫颈。然后用息肉钳夹住息肉的蒂部,缓慢牵拉,将息肉完整摘除。对于蒂部较细的息肉,可直接用血管钳钳夹后摘除;若蒂部较粗,可能需要用电切等方法。不同大小和蒂部情况的息肉,操作方式会有差异,例如较大的息肉可能需要分次摘除。
三、术后处理
1.创面处理
对于摘除后的创面,可根据情况使用纱布压迫止血,或使用硝酸银等药物进行局部处理。纱布压迫止血时要注意压迫的时间和力度,避免引起患者不适或导致局部缺血。
2.病理检查
将摘除的息肉送病理检查,以明确息肉的性质,这对于判断病情和后续处理非常重要。不同病理类型的息肉后续随访和处理方案不同,如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等处理方式有差异。
3.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保持外阴清洁,术后1-2周内避免性生活和盆浴,防止感染。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出现少量阴道出血,一般不超过月经量,若出血多于月经量或出现腹痛、发热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诊。对于不同年龄患者,休息和恢复的要求有所不同,年轻女性可能需要更充分的休息以促进身体恢复,围绝经期女性要注意术后身体的整体调整。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发现宫颈息肉,若息肉较小且无症状,可暂不处理,密切观察;若息肉较大引起出血等明显症状,可在妊娠中期(14-28周)谨慎手术,手术操作要轻柔,避免刺激子宫引起宫缩。因为妊娠期手术可能增加流产或早产的风险,所以需充分评估利弊。
2.绝经后女性
绝经后女性宫颈息肉手术时,要注意宫颈萎缩等情况,操作要更加精细,防止损伤周围组织。术后要加强随访,因为绝经后女性患宫颈病变的风险相对增加,通过病理检查结果进一步排查宫颈病变情况。
3.合并基础疾病患者
对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在病情控制平稳后再考虑手术。手术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术后要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管理,同时注意手术创口的恢复情况,防止因基础疾病影响创口愈合或引发其他并发症。例如高血压患者要注意控制血压稳定,避免因血压波动导致手术部位出血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