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胎盘与胎盘早剥在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及处理原则上有差异,前置胎盘表现为妊娠晚期或临产时无痛性反复阴道流血等,胎盘早剥主要有阴道流血、腹痛等;体格检查中前置胎盘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等,胎盘早剥重型有腹部压痛明显等;超声等辅助检查各有特点;处理上前置胎盘抑制宫缩等,胎盘早剥纠正休克等,不同年龄、病史孕妇鉴别及处理需考虑各自特点。
一、临床表现差异
前置胎盘:典型症状为妊娠晚期或临产时,无诱因、无痛性反复阴道流血。出血时间、出血量与前置胎盘类型有关,完全性前置胎盘初次出血时间早,多在妊娠28周左右,量较多;部分性前置胎盘出血时间及量介于完全性与边缘性之间;边缘性前置胎盘多在妊娠晚期或临产后出血,量较少。不同年龄、生活方式及病史的孕妇表现可能无本质差异,但有多次刮宫、剖宫产等宫腔操作史的孕妇发生前置胎盘风险高,可能影响出血时的病情判断及处理。
胎盘早剥:主要症状为阴道流血、腹痛,可伴有子宫张力增高和子宫压痛,严重时出现休克等表现。轻型胎盘早剥以外出血为主,胎盘剥离面通常不超过胎盘的1/3,多见于分娩期,孕妇贫血程度与阴道流血量不成正比;重型胎盘早剥以内出血为主,胎盘剥离面超过胎盘的1/3,多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慢性高血压、腹部外伤等病史,发病急,腹痛剧烈,阴道流血量较少或无,子宫呈板状硬,有压痛,胎位不清等。不同年龄孕妇发病后处理需考虑其身体耐受等情况,有相关基础疾病的孕妇病情可能更复杂。
二、体格检查区别
前置胎盘:腹部检查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胎位清楚,胎先露高浮,常伴有胎位异常,如臀位等。出血多时孕妇可出现面色苍白、脉搏增快等休克表现。
胎盘早剥:轻型胎盘早剥腹部压痛不明显或仅有局部轻压痛,子宫软,宫缩有间歇,胎位清楚;重型胎盘早剥腹部压痛明显,范围较广,甚至全腹压痛,子宫硬如板状,宫缩间歇时不能松弛,胎位触不清。
三、辅助检查鉴别
超声检查
前置胎盘:超声可清楚显示子宫壁、胎盘、胎先露部及宫颈的位置,明确前置胎盘的类型。胎盘定位准确,可见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
胎盘早剥:超声检查可发现胎盘增厚,胎盘与子宫壁之间出现液性暗区,对可疑及轻型有较大帮助,但重型胎盘早剥超声诊断率低,需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不同孕周的超声检查对两者的诊断价值不同,孕早期超声发现胎盘位置低时,需动态观察至孕晚期明确是否为前置胎盘。
磁共振成像(MRI):对胎盘早剥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尤其对怀疑胎盘后血肿等情况有帮助,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多用于超声诊断不明确时。对于有磁共振检查适应证的孕妇可考虑选用,其能更清晰显示胎盘与子宫肌层等结构关系。
实验室检查
前置胎盘:主要通过血常规等了解孕妇贫血情况,一般无特异性实验室指标来直接诊断前置胎盘,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超声检查。
胎盘早剥:可通过血常规了解贫血程度,凝血功能检查对重型胎盘早剥有重要意义,重型胎盘早剥常伴有凝血功能异常,如血小板减少、纤维蛋白原降低等,D-二聚体等也可能升高。不同年龄孕妇凝血功能变化有其自身特点,年龄较大孕妇可能基础凝血功能有一定变化,需综合判断。
四、处理原则及特殊人群考虑
前置胎盘:处理原则是抑制宫缩、止血、纠正贫血及预防感染,根据孕周、出血情况、胎儿状况等决定具体治疗方案。对于妊娠不足36周、胎儿存活、一般情况良好的孕妇,可采取期待疗法,需密切监测孕妇生命体征及胎儿情况。有多次剖宫产史等高危因素的孕妇在处理时需更谨慎,充分评估子宫破裂等风险。
胎盘早剥:处理原则是纠正休克、及时终止妊娠、防治并发症。一旦确诊重型胎盘早剥,应及时终止妊娠,根据孕妇情况选择阴道分娩或剖宫产。对于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基础疾病的孕妇,在处理过程中需同时控制基础疾病。年龄较大的孕妇耐受手术及产后恢复能力相对较弱,需加强术后监护等。
总之,前置胎盘和胎盘早剥通过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方面综合鉴别,不同年龄、生活方式及病史的孕妇在鉴别及处理时需充分考虑各自特点,以制定合适的诊疗方案。